第四十一章 超越‘药圣’可还行(第 2/4 页)
文启东不这样想,别的‘猪脚’一块塑料的镜子都能卖一万两银子,都是同样穿越‘猪脚’,不能失了脸面
再说,价格那么低,就是把制造出的几百面镜子都卖完,也没多少钱,这样的镜子,为了不浪费能量,以后是不会造了,
算了,不卖了,还是留着吧,这样的镜子,就是留到2030年,拿来送人都有面儿
一个镜子想换千两、万两银子的美梦破灭了
造成文启东‘小算盘’打不响的原因,其实就是古今相通的‘潜规则’
当铺、票号(银行)、首饰铺(金银店)、等这些地方,吃的就是低购高出的买卖,再名贵的东西,到了这些地方,都会被贬的一钱不值
再说,能经营这些买卖的,都恨不得把客户‘敲骨吸髓’,怎能会轻易放弃利润
特别是在这古代,稍有点资产的商人,背后都有豪强乡绅或官吏的背景,单纯的商人是生存不下去的
有了这样的背景,也就习惯了,有便宜就占,占不了就抢……
而且,古代的商人少,竞争也小,背后的官绅相互之间大多还是同科、同师,甚至是姻亲关系,所以一般都是相互遵守行规,轻易不会恶意竞争
这种商业之间的抱团,在同一地区,同一县府之地更是明显
语文课本上的《多收了三五斗》,不光是描写了‘黑暗’,其中也说出了,古代一个地区行业之间的,那种抱团垄断行为
其实在进最后两家当铺时,文启东已经感觉到两家掌柜的异样,好像是知道自己要当镜子
出价最高的就是最后进的那家当铺,掌柜的说出一百二十两银子时,那一副‘我出价最高,赶快出手吧’的表情,明显是提前知道了消息
从这一家出来,文启东就不再去下一家了
太原府城,看似方圆几十里很大,但商业圈子却很小,没办法,小农经济大环境下,生意都被那些官员乡绅垄断了
不卖镜子,没有银子,没钱采购的文启东也失去了逛街的兴致
回到张家别院时,这几天,一直在外奔忙的张管事居然也在
看到文启东,张管事忙上前搭话
“道长回来了,正要和道长说,道长要准备的药材,都已经备齐了,要不麻烦道长看看,看还缺什么……”
对张家三老爷儿子的病情,文启东已经问过张管事,熟知内情的张管事,也基本上把自己知道的情况都说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