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丰收的负面效应(第 1/4 页)
山阳镇目前开垦出来的近一万亩田地,文启东在对土壤分析后,指导着农户经过半年的改良育肥打理,秋收时,有八千多亩地都获得了丰收。
在崇祯元年北方大旱的背景下,总共一万亩田地,八千多亩都获得了亩产三石以上的丰收,显得格外难得和惹人注目。
好在山阳镇的位置偏僻,外来过往的商旅行人很少,暂时没有引来修武以外那些豪强大户的关注。
但在修武县内,有些关注道观的官绅是知道的,除了那些有心的官绅,还有一群人也很清楚,这些人就是修武县衙那些收税的官吏衙役。
他们这些人,家里的钱财来源,大部分是靠每年的两税,对自己钱财来源地面上的事,这些人不但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还能在第一时间去探知清楚。
这些衙役之所以对山阳镇特别关注,都是被收不上来税给逼的,他们就像是饥饿的野狼,流着口水,盯着被持枪的放牧人看管的羊群。
由于从去年春开始,北方一直处于干旱少雨,导致去年秋收和崇祯元年的夏收,很多田地都绝收和欠收,而这些绝收和欠收的田地,还都是需要交税的民户的田地。
那些离水源近,还能保证收成的田地,都是归官绅人家所有,这些人家是不用交税的。
需要交税的民户,连着两三次收获的季节都落了空,家里连吃的都没有了,哪里还有钱粮去交税。
修武县境内,总人口也不过一万多人,要交税的民户人口有一半,但田地只占县境内可耕地的三成。
而且这些田地还都是远离水源,贫瘠的土地,这些都是望天收的土地,连那些对土地贪婪成性的官绅地主们,都对这样的田地不感兴趣。
因为这样的田地,稍有天灾,田地就没有收成,地里没有收成,连种这些田地的佃户都养不活,这样的田地要来干啥。
连续近两年的干旱少雨,县内的自耕农,家家都闹饥荒,有些已经廉价卖掉了田地,投献那些官绅地主,成了完全无产的佃户。
还有一部分民户,在家里最后一枚铜板和最后一粒粮食,也被衙役粮长收走后,只好舍弃干裂的田地和破败的茅屋,成了四处乞活的流民。
修武县内可以收税的二千多民户,连续两年的干旱下来,剩下的不多了,就是剩下的这几百户人家,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不要提交税了。
收不上来钱粮,县城内靠收税吃饭的官吏怎么办,那些积年的书办胥吏还好,家里有钱财,城外有土地,虽比不上那些官绅大户,日子也能过的下去。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