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百零五章 松锦大战拉开帷幕(第 1/ 页)

    自己在陆阁老这边问了个一清二楚,感觉办这样一份刊物心里有了底,作为回报张溥认为这份刊物至少得有几个神兵去帮助一下,于是说请几位神兵前去坐镇,陆文夫点了点头,说此刊初创,自然有些繁琐,我们神兵卫会去几个人帮助办好这件事,当然绝不是去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而是帮助度支,调配纸张,协助排版印刷之类的,一切皆有张溥你们决定,若是感到人手不够,自可召集部分同僚门生故吏参与,比如江南四公子之类的,科举中与不中无关紧要,只要文章景秀做事稳当即可,愿意留下的,可按月发放银两,其余书生无论出身如何皆可投稿,一旦被采用,可付润笔若干,也算是资助两袖清风的书生,张溥听罢顿生感激之情,天下书生富庶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捉襟见肘苦出身,什么叫寒窗苦读?就是揭不开锅也要硬着头皮读书考功名,如今给了他们另一条活路,自然是功德无量,赶忙先替天下读书人谢过陆文夫,陆文夫并未停止,接着提到了一个人名,也是个大牛人,这个人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徐霞客,说这个徐霞客后世很有名,我们曾派人往江阴他家中寻访,可惜他已出外游历没有碰面,此人遍历大江南北,“达人所未达,探人所未探”并有一本《徐霞客游记》传世,若能请他来专门打理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则必然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张溥一下子明白了”阁老说的这个徐霞客,是否是江阴徐弘祖徐振之?某虽无谋面,然神交已久,乃是我江南奇人,普天之下无有比他通历五湖四海者,阁老提起,张某定然请其来此,张某这里再次谢过阁老及神兵卫了“陆文夫再次伸出手握住了张溥,张溥也是学着摇了摇,双方都明白,这办刊之事已经成功了大半,接下来只要走个过场,大家齐心协力,那么大明给少数官员看的邸报之外,就会有另一份给全天下看的刊物问世,这在现代很平常,可在古代却算是开天辟地头一回的壮举,会让多少热血书生豪情满怀的。

    张溥一回到住所,按下激动心情,仔细整理了今天和陆阁老谈话的每一句,觉得这样一份全天下都能看到的刊物,比自己穷经一生出几本书重要太多,一旦做好了必然利国利民流芳千古,以前自己总想着影响朝廷,为国为民,现在看来格局还是小了,与这份刊物比起来,何止是小巫见大巫,根本就是可以左右天下的利器,顿时有种舍我其谁,精神百倍的豪气,一扫往日颓废无奈的情绪。

    皇帝在东暖阁召见了张溥张乾度这个前庶吉士,大学士周延儒首辅薛国观都在,张溥不愧是演讲高手,对于皇帝的闻讯自然是对答如流,他是做足了功课的,和陆文夫的谈话内容加上自己的妙笔生花,自然赢得了崇祯的赞许,立即命内阁拟诏,任命张溥为礼部右侍郎,主办发行天下刊物一事,天下士子皆可网罗,便宜行事云云,张溥三呼万岁谢恩,并斗胆请皇帝亲笔题写此刊名称,崇祯早就被高师成他们洗脑,欣然御笔名为《大明报》,自此大明第一份不定期报纸诞生,为以后思想舆论工作提供了最有力的工具。而张溥及其一大帮东林弟子,自然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向现代思维靠拢,这要比完全用高压手段来实现社会进步,更文明更科学。

    内阁给了张溥一个月时间,一个月内必须看到这份《大明报》的问世,时间紧迫,张溥立即找来了吴昌时吴伟业这些昔日好友,并写信要求江南几个才子北上,一来准备明年大比,二来帮他创办刊物,又派人前往江阴寻访徐霞客,至于纸张印刷等都有神兵卫包了,现代人穿越来的时候有一个小印刷厂一起穿越过来的,与其说是印刷厂不如说是个印刷作坊,拢共两台半印刷机,有一台实在是过去那种活字机械印刷机,只有两台算是电脑控制的现代印刷机,所以只能算是两台半,老板得知穿越到明朝的时候,以为自己要彻底失业了,却不曾想现代所有机械在这个时代都是宝,临管会平时通知报告命令什么的都有打印机复印机,可真要印书印宣传资料什么的,还是要靠专业的印刷,所以决定办报纸的时候,就已经把他的小作坊作为最重要物资计算在内了,一台全自动印刷机被专车运到了皇庄,另一台留在秦岭基地,还有一台老式的作为备用,所以在现代人的指导下,张溥他们排版印刷一切顺利,所有看过这台印刷机工作的古代人心服口服,大明雕版活字在这里根本没法比,这样一台看不到一个铅字印模的机械,超出了他们所能想象的空间,格物致知到如此境界,印书竟比翻书还快,凡是书生对书比任何东西都要敏感,原先还有抵触格物致知的想法,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一问成本,才是大明出书的百分之一,连来看新鲜的一众官员也是不得不服,在他们眼里这东西绝非人间所该有的,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理,恐怕徐阁老在世也一筹莫展,真真神仙手段。

    大明这边在紧锣密鼓准备发行第一份报纸,大清这边也在印制一种欠款凭条之类的,主要是去年大败亏输,死伤惨重,没抢到东西,自己收成不好,蒙古那边又磨磨蹭蹭,而朝鲜又榨不出什么油水来,最紧要的是大明山西八大家被抄了,断了后援补给,连带岳洛宏宁完我失陷,整个一年大清就是在捉襟见肘中度过的,好多该给的牛羊金银给不了,只能印制一批欠条先发下去,算是给大家一个希望,只待元气恢复,再去抢来就补发下去。

    陆陆续续的情报汇总过来,死了的岳托和活着的多尔衮他们说得没错,大明来了一批神秘人物,人数在数千之众,已经在大明皇帝的默许下安营扎寨,并接受了招安,有迹象表明正在帮助大明训练新军,据说这些不知道从哪蹦出来的神人皆短发无须,短衣短裤,手持连发火铳,拥有毁天灭地的火炮和钢铁怪车,连骄横的关宁军都不敢对其造次,这些消息对于内外交困的皇太极来说,都是一记记打在心坎上的闷锤,要多难受有多难受,本来他还打算今年再去抢一把以度难关,没想到传说变成了现实,真有妖魔鬼怪降世,从目前情形看来,绝对是大明助力,却是大清的强敌,难道阿玛创下的这份基业真要毁在自己手里?皇太极跪在佛前诚信祷告,期盼阿玛在天之灵能保佑他皇太极再创辉煌,可内心感觉到一连串的打击,绝非偶然,象是有人在一点点勒紧脖子上套索一样,哪都满怀希望,哪都被针锋相对戳破梦想,要不是蒙古各部落送来的物资,逼着朝鲜倾家荡产运送粮草,他这个当家的真的已经难以为继了,加上多尔衮兄弟虎视眈眈,时刻盯着这个宝座,皇太极真的感到自己有一种心力交瘁的落寞感,唯一的安慰是乌真超哈的大炮制造进展顺利,经过一年的全力打造,废掉了上百门,终于制造出了三十门红衣大炮,这对于急于摆脱困境的大清子民来说,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只要有了这个攻城利器,宁锦也好,关内也好,大清勇士就不再怕坚固城池,至于什么时候动手,就要看皇太极多尔衮他们决定了。

    皇太极在忧虑,多尔衮以及一大票大清王公贵族都在忧虑,原先一味好战的多尔衮变得沉默了,连带代善,济尔哈朗,硕塞,多铎,豪格这些铁帽子王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抑,尤其多铎阿济格连着找了几次多尔衮,要他策动皇太极入侵大明,以报上次损兵折将之仇,没想到多尔衮毫无反应,连着几次御前会议都没参加,反而天天泡在汉军旗看火炮火铳的制造,奇怪的是皇太极竟然也没追究,这说明去年明境内两次大战在多尔衮心中留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而皇太极则是顺水推舟,说既然睿亲王都没有准备好,越边墙的事就缓一缓吧,搞得一群好战分子有力没处使,有冤没处申,难道就这样算了?再这样下去,大清不用明狗来打,自己就把自己饿死了。

    多尔衮的确在汉军旗,由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陪着,整天在监督着红衣大炮的铸造,派出去的奸细来报,一大群外来人携带者可连发的火铳,证实了他内心最担心的事,时隔一年,那些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依然清晰地在耳边响起,没有亲眼看到,却比身临其境更有体会,那种心都要跳出来的恐惧感,一般人根本撑不住,他可以肯定地说,当初自己未尽全力,全数压上,而是选择撤退很大程度上都是被这些恐怖的爆炸声影响的,大清勇士目空一切的士气,在那一刻荡然无存,如今元气虽复,可真要下决心去征伐中原,他实在是没有把握,即使目前已经有了数十门红衣大炮,依然隐隐感觉到远不足以对抗未知的劲敌。

    中原流寇再起,攻占襄阳,持续在湖北一带活动,明狗又任命孙传庭洪承畴剿寇,这些消息传来,多少给了大清一些安慰,至少有人在分担自己部分压力,关宁锦防线静悄悄,一定是因为无法分身两头对付,这给了他们最好的休养生息机会,不过也有消息传来,明朝边军卖给蒙古人许多武器装备,换取大量的牛羊马匹,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连一口铁锅都不允许出境,如今一反常态,难道明朝武器装备开始有多余了?更多的可能是在笼络吃了败仗的蒙古人,自从灭了林丹汗,蒙古各部尊皇太极为“博格达彻成汗”,可第四次征明失败,显然动摇了蒙古各部,若是自己后方不稳,那就是雪上加霜,皇太极赶忙派了几路使者,带着金银,前往漠南各部,收买各部头领,并要求他们务必按计划解送一批牛羊马匹过来,有意无意透露后金已经造出了数十门大炮,一旦攻略明朝,必然不象以前那样旷日持久,让他们放下心来,这一招的确暂时安抚了漠南各部,因为红衣大炮在这些游牧民族看来,神一样的存在,几次围攻明朝城池,都被明军大炮打怕,既然后金拥有了攻城大杀器,那以后抢掠明朝就更容易些了,所以这些游牧民族又开始陆陆续续支援后金,算是为以后做个铺垫。

    一边安抚蒙古,一边加紧汉军旗的扩充,皇太极和多尔衮都知道光靠大清铁骑野战有余攻城不足,只有威力巨大的火炮轰塌坚固的城墙,才能起到摧枯拉朽的作用,关宁锦防线各处明军一直躲在乌龟壳里不出来,仗的就是后金没有攻城大炮,所以现在最要紧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造出尽量多的大炮,以达到一战而定乾坤,所以这一年多来皇太极一直没放松各项准备,即使传说有妖魔鬼怪出世,也丝毫没有动摇他问鼎中原的决心。

    为了对付传说中的怪兽部队,工匠们想出了木盾上加铁皮的方法,虽然分量加重了,但效果比原来木盾好多了,至少不怕明军火铳刀枪什么的,只是后金缺乏铁,不能全部改装,皇太极下了狠心,征用大量民夫主要是汉族啊哈,去开矿,搞得每天都有百余冻饿鞭打致死的汉人暴尸荒野,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皇太极也知道这是饮鸠止渴,但威力巨大的怪兽阴影始终是大家心头隐患,不给大家一点信心,再次攻明就很难奏效。

    豪格等人已经从去年的失败中渐渐恢复过来,现在是没有参与去年伐明的清军将领在叫嚣着出去抢掠,理由很简单,明狗内部烽烟再起,正是他们乘虚而入的好时机,而多尔衮他们则认为大清现在还没准备好,得等汉军旗准备充分才能一击即中,两派人马天天吵闹,皇太极和多尔衮在极力维持,努力安抚这些好战分子,不过他们也知道,时间不会太久,若不乘明朝内部不稳相机寻衅,很可能就会失去战机,他们在等,等一个有充足理由出兵的好时机。

    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据探子回报,驻守西北的孙传庭去了襄阳,洪承畴去了中原武汉,看得出来这是明朝在对付各路农民军,而关宁锦防线很多将领据说都去了天津和皇庄,这就有些意外了,难道大明连关宁锦都准备丢弃不管了?皇太极连着召见多尔衮豪格他们几次,分析下来觉得这肯定和出现的怪兽部队有关,就大明崇祯容忍外来人割据一事来看,很有可能这些妖魔鬼怪和大明达成了某种协议,这些将领前去或者是接受武器装备,或者监视外来人,前一种可能更大,不然明朝边关不会那么大方出售大量明军制式装备给蒙古人,现在的情形就是如果等到明朝边军换装完毕,或者剿灭农民军,那么他们面对的将是更强大的明军,只有乘现在关宁锦空虚,来个围城,直接就可以试探出虚实,也可以致大明崇祯小皇帝两面受敌的尴尬境地,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此次主要是试探大明反应,不要求攻城略地,能相持住让大明首尾难顾就算大功一件,人数不要太多,虚张声势就可,那派谁去合适呢?皇太极盘算来盘算去觉得由代善领兵比较合适,其他人缺乏老成持重,多尔衮则觉得礼亲王坐镇后方更合适,由多铎去合适,于是这一议程就交由御前会议决定,多尔衮一派和皇太极一派互不相让,大殿上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礼亲王代善自己出来,推举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领兵出征,才算是摆平了各方,于是济尔哈朗率领两万镶蓝旗兵马出征,主要任务是在锦州东北修筑义州城,扫清锦州外围,为以后攻打锦州做准备,并相机策反归附明朝的蒙古多罗特部。

    济尔哈朗要求派一直窝在家里的汉军旗加入,他的意思很明显,汉军自投降大清寸功未立,孔有德他们却坐地封王,好多清军将领看不怪,所以想拉上他们做炮灰,但遭到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反对,说现在虽然已经练好了数十门大炮,可此次冬季出兵不适合决战,先有济尔哈朗率军筑城,以为屯粮屯兵之用,待得城池筑好,自然会派他们上去,也就是说你们只是先锋部队,得等一切准备就绪才能和明军决战,这些好不容易造出的火炮不能消耗在拉锯战中,必须在关键时刻给明军一个惊喜,这样安排众人都没话说,每造一门火炮都不易,再说修筑义州城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能在一年半载内筑成就算是快了,所以济尔哈朗不再坚持,率领自己手下近两万人马向锦州东北四五十里的义县开拔。

    清军进驻义县,一个月内扫清了锦州周围明军据点,收罗周围汉民几千,在皮鞭和棍棒交加下开始修筑义州城,这一举动吓破了关宁军的胆,一边飞报朝廷,一边加强守备,以为清军即将大举进攻,锦州守将正是辽东将门的前锋总兵官祖大寿,他祖家一门十几个都是将军,和建奴的每次战斗都有他们的身影,关键是明军败多胜少,早就被打出了心理阴影,虽然天降神兵,大破建奴的事他们清清楚楚,吴三桂老爹吴襄还作为关宁军代表,一直在跟神兵卫做生意,木料,牛羊等大量运往天津,并从天津购买了大批精粮装备武装自己,可以说现在的关宁军和从前变化很大,从理论上来说,十数万关宁军完全有能力对阵五六万清军,但十几年败仗的影响在那,不是换了一些好装备就能改变的,所以一听说建奴来犯,祖大寿立即命令关闭城门固守待援。

    正在难得享受太平时光的崇祯皇帝很快接到了警讯,稍微有些发胖红润的脸色立刻恢复了苦瓜摸样,满朝都知道流寇是祸,但大不过女真入侵的祸害,从万历年间到现在,明军就没真正赢过,地盘一点点丢失,建奴一天天壮大,每年朝廷有一半的收入都要投入关宁军,建奴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即使有了神兵卫两次打败建奴的胜利,可大家都知道建奴并未伤及根本,此次卷土重来,立即就引起了满朝的忧虑,皇帝恢复了废寝忘食,朝臣也都战战兢兢,深怕自己一个不小心成为皇帝的出气筒,周皇后和王承恩几次欲言又止,想让崇祯召见神兵卫来商讨一下,可大家都知道,皇帝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要他高高在上去视察可以,要他拉下脸皮去求神兵不可以,于是王承恩想了个办法,让信得过的小太监出宫找神兵卫,说是皇帝这几天茶饭不思,怕是病了,赶紧请神医前来看看,陆文夫等一接到宫里的消息,觉得不能怠慢,就让高师成带着几个医生护士火速进宫,到得宫内见到承印太监王承恩,才明白崇祯又在为建奴入寇的事烦恼,高师成毕竟是学历史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松锦大战的字样,这是建奴消灭明军主力的决战前奏,关系到大明的生死存亡,于是立即要求觐见皇帝,其实高师成一入宫,崇祯就知道了,多日不曾舒展的眉头,马上有了细微的变化,一听南阳伯觐见,立马让太监有请。

    东暖阁里薛国观,周延儒,谢升等人都在,一见到南洋伯出现,大家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大明的救星来了,他们可以不信任关宁军,不信任各地官军,可不能不信任神兵卫,大敌当前,能征惯战的将领几乎都在神兵卫,只要有他们在,天就塌不下来,就连皇帝也是这么想的。高师成进来熟门熟路,先是拱手施礼,接着就是开门见山,说建奴犯边不足为虑,按历史上说,此次只是准备工作,修筑义州城以为建奴大军大本营,不会在此刻大举进犯,请大家放心,一句话先让大家吃了颗定心丸,薛国观还是不放心,问道“锦州祖总兵一连来了几道急报,说建奴烧杀淫掠,大明多处堡垒失陷,有大举入关的迹象,我等正在商议是否派洪承畴领兵拒敌,不知道神兵卫有何高见?”

    崇祯也是期盼地看着高师成,谁都想知道这些后世来人的意见,高师成镇定地笑了笑,说“不用太过担心,此是松锦大战前奏”“松锦大战?何为前奏?”崇祯不禁脱口而出,“正是,史书上说松锦明军与建奴决战,时间该在后年,本来建奴前锋应该在明年三四月才会出现在义县,如今看来,建奴去年损兵折将收获不多,估计是内部不稳,导致部署提前了,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其前锋主要是为了修筑义州城,需耗时一年左右,作为建奴大军屯粮之所,此刻并不会入侵大明,只有到皇太极多尔衮等人旗号出现,才是此次大战的开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xs.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神话之后 仙人消失之后 彼岸之主 五仙门 叩问仙道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玄鉴仙族 阵问长生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魔门败类 我在凡人科学修仙 山河志异 武圣! 盖世双谐 修仙琐录 过河卒 剑啸灵霄 志怪书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最多阅读 大夏文圣 剑来 异香 洪荒之青虚 仙逆 志怪书 不朽凡人 冰河洗剑录 聊斋大圣人 我师叔是林正英 武圣! 修仙从摆地摊开始 修真门派掌门路 修炼9999级了老祖才100级 玄鉴仙族 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 蛆蝇尸海剑 过河卒 仙宫 剑啸灵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