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一道菜(第 3/4 页)
“哇,你切出来的肉快赶上姥爷切的一样好了!”白晓星由衷地夸赞一声,继续刚才的话题,“我每次路过李丰家的饭店,都想拦下吃完饭出来的客人,让他们拍着肚子告诉我,这家菜到底好不好吃!”
李牧遥笑了笑,想起昨天送唐沁回家时她说的话,道:“我问过别人,据说味道不怎么样。”
“哼哼,”白晓星没留神他嘴里的“别人”是谁,忿忿道,“那怎么还那么多人去吃?照这么下去,他们早晚得申请非遗!”
白晓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件事耿耿于怀,整天担心他们会背地里将这个名头申请下来。
“多数人吃的都是姥爷多年攒下的口碑,另外少部分的人光顾,是因为除了他们家街上也没什么像样的饭店,逛了一整天总不能饿着肚子,就凑合吃呗。”李牧遥转身走进一楼厨房,拎出两颗风干的大白菜,蹲在水池边摘洗菜叶。
白晓星又凑过去给他打下手:“我听说他们家做这菜就直接用新鲜的大白菜,那叫什么玩意儿?为啥不干脆叫大白菜炖五花肉,还好意思用咱家菜谱上的菜名,那不是欺骗消费者吗?诶,牧遥,你说我去告他行不行?”
“你说呢?人家的菜单上又没特别说明用的不是大白菜。”
“切,反正我看他们瞎弄就很生气,这不是在变相砸咱们祖宗的招牌吗?”
“他们不会又有什么办法?这白菜怎么腌、腌多久菜谱上又没写,腌不好整个臭了,还不如直接用新鲜大白菜呢。还好每年我都帮着姥爷存一些,也算是保住一部分他老人家的手艺……哎。”
“嗯,你好好做。”白晓星放开手里的菜叶,双手托着下巴出神。
每年秋收时节帮着姥爷腌白菜、汲酸菜什么的,是小院里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那时候院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缸和堆成小山的秋菜。
每当这个时候,姥爷都会给他们讲述关于菜谱的一些故事。
其中最是百讲不厌的,就是这道叫王府炖肉的菜。
这道菜虽是冠着“王府”俩字,可事实上并非是王府中传出来的菜式。它真正的起源在民间,确切地说,这是村里第一批应征而来修建寺庙的先人们创出来的菜品。
当时祥云寺的修建工程浩大,工期又非常赶,他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不得已,就只好在工地上做饭。但因为青城市地处蒙古高原南端,是塞外边陲,寒冷的天气使得小锅根本不足以保存热菜,他们往往吃到的依旧是冰冷的饭菜。
于是当时的擅长铸铜铸铁的谭家人想了一个办法,将村里的许多小锅熔在一起铸造了一口巨大的铁锅,足足可以容纳百十来人一起吃饭的大锅。这样的大锅做出的菜虽说无法保证持久保温,起码不会凉的太快。
“那口锅后来献给庙上,庙上每年施粥就用这口大锅,啧啧,熬出来的粥那叫一个香,香气都能传到整条街上……”姥爷每每讲到这个时候,都会故意砸吧砸吧嘴,然后馋得白晓星缠着他做好吃的。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