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满清在北京基本站稳脚跟(第 2/3 页)
联合清军,商量好, 你打哪,我打哪,打完了怎么分地盘。
可是呢,这份谈判书的第一条是安葬崇祯,第二条是给人家钱,第三条是确定双方的称呼,第四条是外交礼仪,实打实的东西一点没说。
其实南明朝廷中还是有明白人的,这个明白人就是谈判代表团团长左懋第。
左懋第是个有基层经验、有做事方法、亲身经历过战场的人,所以,他坚决反对以这种方式跟清军议和。
左懋第认为,议和可以,但必须有武力后盾,即:
“望严谕诸臣整顿士马,勿以臣北行为和议必成,勿以和议成为足恃。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
通俗点说就是,谈判谈出来的和平并不靠谱。南明需要有渡黄河作战的能力,才能守住黄河;能守住黄河,才能跟清朝谈划江而治的事情。
而要想渡河作战, 左懋第认为应“收拾山东,为使臣声援”,即派兵收复此时处在无政府状态的山东。
然而左懋第的建议报给南明朝廷,虽然有人赞同,但是没人实施。其实即使想实施也没法实施,南明的军队大半在江北四镇,四镇的兵南明朝廷根本调不动,还怎么“收拾山东”?
就这样,这支谈判代表团在混乱中踏上了北上的路,也是一条不归路。
八月十五,代表团渡黄河,派人先去联系吴三桂,准备封他为蓟国公。然而吴三桂表示自己已经是清朝的平西王,不能再接受南明的册封。将册封诏书封存,交给了多尔衮。
左懋第一看这个态势,感觉北上谈判的意义不大,就开始在山东沿途招抚原明朝的官吏、士绅。
可是由于左懋第率领的只是一个谈判代表团,既无钦差的便宜之权也无调兵的军权,所以对山东当地的官绅,他既无法委派官职也无法派兵驻守,导致当地的官绅在不久之后大面积倒向清朝。
其实就从南明派出代表团向清军求和的那一刻起,南明就输了。
南明的决策者们始终不明白,他们手中最值钱的牌是哪一张。
南明最值钱的地方在于,它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继承者,他们的名分是最正统的。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