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满清在北京基本站稳脚跟(第 1/3 页)
可是作为南明统治者而言,要是信了多尔衮的鬼话,那就太愚蠢了。
此时的形势是清军一家独强,南明、李自成、左良玉、张献忠等各方势力均不如清军。
当然,这时不包括安南的杨子正,只是分析中原四股势力的强弱。
那么强弱很明显,作为弱势一方而言, 最务实的做法是弱者联合,干掉强者。而如果弱者选择跟强者联合,那么灭掉其他弱者后自身也就难免被灭。
可惜啊、可惜,不管是正直的史可法还是奸诈的马士英,他们都没有这种眼光。
在接到清军的檄文后,南明朝廷上下对清军充满好感,决定同清朝议和。
顺治元年七月初五, 南明以兵部侍郎左懋第、左都督陈洪范、太仆寺少卿马绍愉为使臣, 携银十万两、金千两、缎绢万匹, 北上求和于清,并晋封吴三桂为蓟国公。
谈判前,南明内阁议定的谈判底线为:
一、于天寿山设园陵,重新安葬崇祯皇帝和其皇后;
二、南明可以向清朝献岁币,以每年十万两白银为限;
三、南明对清朝的国书应以古可汗称呼,不称皇帝;
四、使节礼仪应遵会典,不必屈膝。
这要的条件真让人无语,现在的南明可不是赵构的南宋,赵构在南方站住脚后迅速收拢兵权,下面带兵的都听他指挥,他的南宋基本上控制了淮河以南地区。
而此时的南明,其实际控制地域只有江苏、安徽而已。你的政权连块像样的地盘都没有,有什么必要去谈判呢?
既然自己的政权都不稳固,献岁币又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在这时去找清朝议和是相当愚蠢的,然而既然做了就得捞点实在利益。对于南明而言, 最实在的利益就是扩大地盘。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