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9 异病同治上(第 3/4 页)
黄素道:“你是肝胃不和,寒热并见之证,以乌梅丸加减,行温清补消,病情就会好转,乌梅最适用于寒热并见之证。”
脉弦细加尺候不足,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肝肾阴虚和痛而为弦。
可结合舌象,舌苔白腻,白苔主表证,也符合阴虚之证,而然舌苔干燥,这是热证表现,说明脏腑有热。
再看舌头状态,舌两侧主肝胆,两侧凸起明显且色深,这是肝火旺盛的表现,肝火旺盛则多心烦气躁,舌中间主脾胃,中间塌陷,这是脾胃阳虚,此舌象是肝强胃弱,上寒下热之证。
患者乃是肝强胃弱,肝胃不和,寒热夹杂,肝郁脾虚之证。
“何慧记方,乌梅12g、黄连6g、黄芩12g、细辛3g、当归9g、良姜9g、党参15g、肉桂6g、干姜6g、制附片12g、泽兰6g、莪术6g、三棱6g。”
木邪肆横,中土必困,故以辛热甘温助脾胃之阳,而重用酸以平肝,佐以苦寒泻火,因肝木中有相火,故以乌梅丸之酸平肝中之阳。
乌梅入肝,以养肝阴,黄连、黄芩清泄肝胆之热,细辛、良姜、肉桂、干姜、制附片温运脾阳,当归、党参补气血,泽兰、三棱、莪术活血祛瘀。
黄素接过何慧写过的方子,又在下面写了注意事项递给老人的孙子嘱咐道:“制附片略有毒性,要先煎一个小时,再下入其他药物,每日一剂,先喝十剂,等体检过后,再来复查。”
送走了祖孙二人,那日松带着下一名体检者走入门诊,进来的同样是一位六十多的老人。
老年人刚刚坐下,黄素问道:“老同志,您哪里不舒服。”
老年人讲道:“我腹泻三年多了,每日大便少则四五次,多的时候能达到十多次。”
“老同志,伸出手我先给您把个脉。”
老人伸出胳膊,黄素三指用力下按,触骨才有脉搏跳动,然跳动无力,一息不过三四下(相当于一分钟六十下左右),且脉象艰涩,犹如轻刀刮竹,断续均匀,此乃沉涩之脉,这是表里错杂的脉象。
黄素一边把脉,一边继续问道:“老同志,大便是有什么感觉,还有大便呈什么形状。”
老人回答道:“大便时菊门有种下坠的感觉,要非常用力才能便出,然而便出的大便都是糖稀状,经常夹杂白色如同皮冻状的东西,甚至有时还能拉出血来,红白相混。我去肛肠科看过,医生说我这是什么慢性菌痢,给我开了痢特灵和强的松,用药的时候能好两天,药一停立刻就复发。”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