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278章 另起炉灶(第 2/4 页)

    而家住尚冠里的一位苍发老人,却逆流而行,默默带着仆人出门,坚持要追随第五伦的队伍走。

    “张松伯。”他的邻居,一位大腹便便的贵人颇为诧异:“第五伦差点因陈崇之事缉拿杀汝,他走了,不该喜庆么?为何竟要跟去。”

    这张伯松七十几岁年纪,名叫张竦(song),乃是汉宣帝时“五日京兆”张敞的孙子。

    张竦与第五伦的仇家陈崇是好友,又和第五伦的老师扬雄是文坛的对手,那些扬雄不屑写不肯写的文章,张竦抓起笔信手拈来。

    他引用诗、书、礼、易、春秋及孔子的论述和从周文周武到汉高的许多先贤事迹,狂热地吹捧王莽,使人读后不能不得出一结论:王莽者,实在是古往今来的第一大圣人,没有谁能超过他的。

    故而被封为淑德侯,常安人作歌讥讽:“欲求封,过张伯松。力战斗,不如巧为奏。”

    但张竦的吹捧文章,随着王莽政权的日益衰败而减少,对外推说是酒喝多患了手抖的毛病。第五伦入常安之际,张竦被投机者举咎,说是陈崇的好友,亦是王莽帮凶,差点被打成民贼,但第五伦报仇归报仇,却不打算诛十族,扩大打击面,遂放了他一马。

    但听说第五伦要撤,张竦竟抛弃从他祖父张敞起传了三代的千金豪宅,渭南的家财产业统统不要,便要轻车简从跟去,一时间成了里坊奇事。

    邻居们都笑他:“张伯松,汝莫非当真是酒饮多,糊涂了。”

    张竦也不自辩,坐在驴车上回头嘿然笑道:“塞翁失马,邻人皆吊,唯塞翁自喜。诸君,就此一别,老叟离开常安究竟是福是祸,秋后自见分晓!”

    ……

    常安人舍不得走,第五伦麾下的将士其实也舍不得这大城市的繁华,出城时队伍里频频回首,不少人还暗暗抱怨不已。

    是城里的女子不够赏心悦目?是上好的瓦檐下不够遮风避雨?亦或是常安吏民见了他们这些大头兵不够毕恭毕敬,塞给的贿赂好处不够多?这么好的地方,待在城里只觉得身子骨都软软的,舒服极了,为何要走啊!

    甚至连大军的核心,那从魏地跟来的八百士吏也颇有人如此认为,虽然大将军给众人开会做思想工作时说:“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

    可这不是普通的城池,是常安,是京师帝都!

    殊不知,他们留恋常安的原因,正是第五伦非要离开的缘由!

    作为一支“封建军队“,腐化堕落是必然的事,但就是在常安,这支刚拉起来的队伍腐朽得最快。

    汉朝两百年积弊,新朝十余年怪状,让这座大城沉淀了许多光怪陆离,不是将王莽及一干“民贼”逐的逐杀的杀就能解决的。

    那积弊和腐坏,已经蔓延到城市的每个里闾和街巷,想要改变,除非带着一支强大的官僚队伍来用重典。否则以京师水深而浑浊,没有坚定理念和组织的军队扔进去,骨头都给淹没了。

    一个新政权还没建立,就全盘继承前朝前前朝的弊政,失去活力,这哪行。王莽已经证明,简单将汉家政治换个招牌,就用那些旧朝官僚来搞改革,是自取死路。

    常安之垢与不祥,恕现在的第五伦接不住,倒不如……

    “另起炉灶!”

    不破不立,他只给了常安人一个选择,走或不走,是他们自己的事——甚至连第五伦的军中,也有不少领过金饼的士卒,做了逃兵,选择留在这大城里。

    “在这乱世中,每个人,都得自己做出选择。”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彼岸之主 五仙门 玄鉴仙族 志怪书 过河卒 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 盖世双谐 仙人消失之后 剑啸灵霄 山河志异 叩问仙道 阵问长生 修仙琐录 魔门败类 神话之后 武圣! 托身白刃里,浪迹红尘中 剑来
最多阅读 一念永恒 剑来 彼岸之主 为龙之道 武圣! 修仙从摆地摊开始 不朽凡人 志怪书 阵问长生 卧虎藏龙 仙父 中州录 我不想上梁山 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修真门派掌门路 小狐妃,太凶萌 剑啸灵霄 神话之后 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 过河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