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诸藩国王培养计划(下)(第 2/4 页)
“因此,唐太宗在《帝范》之中,准确的指出了诸侯强弱对朝廷的影响:‘夫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则上无猜忌之心,下无侵冤之虑。此封建之鉴也。斯二者,安国之基。’”
朱高煦说到这里,沉默了一会儿。
他已经借唐太宗之口,表达了他的观点。
唐太宗认为,分封到地方上的诸侯,若实力太强,朝廷就会无力控制,终会成为心腹之患;反之,实力太弱的话,却又难以作为朝廷统治地方的根基。
所以,最佳的分封方式,应该是多分封,既可以削弱诸侯的实力,又能让诸侯占据的地盘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牵制。
如此一来,诸侯便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一家独大者,加上之后的持续分封,诸侯国与朝廷的实力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既然斗不过朝廷,诸侯国便不会再有非分之想,这样便能保证上下同心,朝廷不用猜忌众诸侯,众诸侯也无需担心朝廷举兵攻伐。
“诸位,众建诸侯并非唐太宗想出来的方法,早在汉七国之乱前,那些地方上的藩王已有尾大不掉之象,贾谊在《治安策》里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虽然当时汉景帝没有采纳,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依旧颁布了《推恩令》,从此诸侯国的实力便难以再与朝廷抗衡了。”
贾谊的建议是取消嫡长子继承藩国王位的旧制,施行把藩王封地继续分封给其所有儿子的新制度。
即便这对原先的嫡长子不友好,可却让藩王更多的儿子得到了封地,也削弱了藩国的实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朱高煦与朱棣当然考虑过藩王将来尾大不掉的问题。
因此,父子俩给诸王划定的封地,看似不错,可实际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没有哪个诸侯国,会在既定的封地上,经过百年的发展,而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大荒东洲(北美洲)、天竺、海外西洲(中亚)这三个地方,是可以培养出一个庞大帝国出来的。
虽然大荒东洲是个好地方,可现在朱棣还没有分封诸王在那里的打算。
即便是分封亲王去那里,也是要等到朱高煦继位之后,分封他的孩子们了。
其实,按照朱高煦的设想,他将来想把大荒东洲变成朝廷的直管领地,而不是分封之地。
而朱棣计划在天竺与海外西洲分封很多王国。
他很清楚,待他百年之后,这些王国很可能会相互攻伐。
但在此之前,那些诸侯国要先发展自身国力,否则在本国都没有稳定的情况下,根本无力再去侵占别国的领土。
何况,朝廷出台的《宗藩条例》,在律法上约束着这些诸侯国。
朱高煦估计,起码得三、四百年之后,才会在天竺或海外西洲出现一个强大到威胁大明朝廷统治地位的庞大国家。
而在那个超级大国出现之前,海外诸藩国叛乱,不过是地方叛乱罢了,根本就无法动摇朝廷的统治。
可数百年后,朝廷的实力又会强大到何种地步?
不过,朱高煦与朱棣的谋划,此时却不能对解缙及殿内众人明说。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