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百八十九章:诸藩国王培养计划(下)(第 1/4 页)

    “殿下,汉朝有七国之乱,晋朝有八王之乱,而这都是分封诸侯王引起的动乱。太祖皇帝当初分封诸王,主要是为了让诸王节制北方的军队,抵挡蒙元人的进攻, 防止边将作乱。”

    解缙恭声道:“太祖晚年改封诸王于海外建立宗周之封国,假以时日,海外诸侯国力强大起来后,不愿再接受朝廷的约束而选择自立,甚至反攻朝廷,如此引发的动乱只会比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更加严重。”

    “当然, 臣也知道,臣的这个想法有些杞人忧天了, 那是三百年甚至五百年以后的事。可是,若现在传授诸王为君之道,诸王就藩建国以后,将会更快的发展国力,这对朝廷不利。”

    解缙的意思很直白。

    如果让诸王学会了为君之道、帝王之术,那么将来诸王建立的诸藩国,将会发展的十分迅速。

    很可能几十年之后,就有藩国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这对朝廷极其不利,毕竟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地位。

    朱高煦看向方孝孺,问道:“先生还记得唐太宗在《帝范》里是如何评价分封制的么?”

    方孝孺不敢回答,只能告罪道:“回殿下,臣记不清了。”

    “昔周之兴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内有晋郑之辅,外有鲁卫之虞。故卜祚灵长,历年数百。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 独智其智, 颠覆莫恃,二世而亡。斯岂非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股肱既殒,则心腹无依者哉!”

    朱高煦可是背诵过《帝范》,当即缓缓背出了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的话。

    “汉初定关中,诚亡秦之失策,广封懿亲,过于古制。大则专都偶国,小则跨郡连州。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鈇钺之诛。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

    “魏武创业,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盘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

    朱高煦接着说出了他的理解。

    “唐太宗认为,周王国施行分封制,从而享有了八百年的国祚。秦兼并六国, 却矫枉过正, 废分封而置郡县, 最终二世而亡。”

    “刘邦建立汉王朝, 吸取秦王朝之教训,广封亲族,即便中间被分成了前后两汉,但总归享国四百年载,且建立后汉的汉光武帝就出自汉室宗族。”

    “曹丕代汉自立,曹魏因为像秦王朝一样没有分封亲族,失去了宗王拱卫,以至于国运短暂,被司马氏篡权。”

    “因此,唐太宗支持分封宗室,以拱卫中央皇室,如周、汉之国运昌隆,否则便可能会重蹈秦、魏没有施行分封而短命的覆辙。”

    朱高煦心里明白,就像大明王朝一样,在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藩王,确实为边疆与天下的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即便历史上爆发靖难之役,乃至到最后燕王朱棣攻占了京师,也没有出现天下到处有人揭竿而起的失控局面。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周王朝、汉王朝。

    “不过,唐太宗并没有忽略分封制引发的问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到各地的宗王与当朝皇帝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各藩国对朝廷的忠臣度也就会越来越小。”

    朱高煦的目光依次从解缙、黄淮、方孝孺等人脸上扫过,缓缓说道:“历史证明,在不削藩的情况下,时间一长,藩王就会成长为盘踞一方的诸侯,并最终摆脱朝廷的掌控,甚至想取朝廷而代之。”

    “比如,自战国之始,周天子便成为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七个大国的国君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同样,在汉王朝景帝时期,各自盘踞一方的七个诸侯国,也想推翻汉朝廷,从而引发了七国之乱。”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骗了康熙 寒门崛起 晋末长剑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我在现代留过学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大唐腾飞之路 大清要完 谍影:命令与征服 不是吧君子也防 红楼琏二爷 我的谍战岁月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蜀汉之庄稼汉 大明烟火 万历明君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北齐怪谈 嬉游花丛 世子妃 晋末长剑 沉溺 儒道之天下霸主 万历明君 机战之无限边境 希腊神话 明末:帝国崛起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斗罗:我成了白月光 大汉帝国风云录 遮天:从太阳之体开始 皇兄听我解释:朕真没想当皇帝啊 斗罗:顶级天赋,开局被小舞告白 红楼琏二爷 我在木叶练吐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