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迂回说服(第 2/4 页)
“倒不如取消户籍限制,谁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纺纱机、织布机推广之后,就会出现很多作坊,需要大量的工人。届时就可以从农民、匠人、军户中聘用。”
“做工的人多了,腾出来的土地,可以给别的农民耕种。农民土地多了,也可以改善生计。”
“做工的、经商的多了,生计好了,也就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土地投献给大户人家。”
投献,其实是一种经济行为,很多时候是农民的一种主动选择,不一定都是地主的强制兼并。
投献土地之后,一般有两个选择。
一是投身大户人家为奴。获得不用服兵役、徭役的好处,也不用承担赋税,还能获得吃穿等基本的生存保障。
从经济上来说,这是合算的。
另一种是当佃户,从地主那里租地,给地主交租,能够得到地主家的种子、耕牛、农具、资金、水利设施等支持,还可能比自耕农好过一些。
但是他们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除了地主的盘剥,遇上天灾,就可能借贷。最后被地主的的高利贷套牢,陷入贫困和债务之中。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没有选择余地,没有其他的就业门路。才脱离不了地主等大户人家的盘剥。
发展工业,开放贸易,开疆辟土,就会有很多就业机会,给他们提供了新的谋生手段,可以不再依附于地主。
这必将引起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对于地主也形成一种竞争,迫使他们改善劳动力的待遇,提高报酬。否则的话,他们就留不住人。
这个时候,打破户籍的限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不管是地主还是地方官府,都不能用户籍来限制劳动力的流动。
取消奴籍和贱籍,其实是这个思路的延伸。
尤其是取消奴籍,除了平等,更重要的是打破地主、缙绅等对奴才的人身所有权和支配权,禁止他们无偿占有奴才的劳动成果。
想用人,行,拿钱雇。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