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齐抗赵秦楚合编,为“争赢”赵括亲征(第 3/4 页)
出于这样的考虑,李牧才有了这样的上奏。
而这样的请求自然也得到了吕不韦的坚决支持,而吕不韦在此李牧的基础上,更增加了一条理由:“今李牧有灭韩、魏之功在身,若再添平秦、楚之功,或有尾大不掉之嫌,为保国之大将,请我王暂移尊驾,亲往前线而战秦楚。”
反对者以平原君为首,理由也很简单:没必要!
如今赵国大势已成,上蔡之战或胜或平都是赵之胜利,即或是赵军败北,只要能够大量消耗联军的兵力,变也算不败之败。
而上蔡不守,还可守韩国新郑,新郑不守还可以守大梁。
只要能够拖住,秦楚之军虽众,所耗废粮饷也重也,只要能够拖住,秦楚之盟定然有土崩瓦解之日,而我军即可反攻也。
所以,只要我军在此战中不是大输溃败,就不会输。
显然,以李牧将军的能力,不说稳胜联军,但保不大输溃败还是问题不大的。换句话说:只要赵军不给机会,那么联军就没有机会。
反而是赵王前往前线会给大军增加压力不说,也给了联军一举翻盘的机会。倒不是众人认为赵王括的指挥之能短于李牧,而是赵括的身份,一旦赵王括身陷敌军,或是为战场上流失所伤,则大军不败亦败。
赵国如今大好局势,何必冒此险情。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只能由赵括裁定。
其实双方之争看似是“争赢”和“不败”的方法之争,归根到底却是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更是未来赵国的路线之争。
为何?
其一是因为此战规模太大,双方投入的兵力加起来当有切实的百万之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不为过;
其二是因为此战意义甚大,可谓之鼎定乾坤之战也不为过,作为一统华夏的奠基之战,其意义不言而喻。
而作为这样的一场战争,赵国所表现出来的国家意志,势必影响甚远。可以说,一旦赵括选择了一方,恐怕往后数十年,乃至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赵王都会延续这一路线。
若是赵括选择了“不败”,往后所有的大政方针势必倒向保守,而保守的极端便是“闭关锁国”,虽“不败于一时”,却是败在未来。
而若是赵括选择了“争赢”,同样的,赵国的政策也将不可避免地倒向激进,而激进的极端或许就是“****”,虽然同样是毁灭,但赵括固执地认为,但那样总好过“闭关锁国”受人欺辱吧!自小读过“百年屈辱”的赵括决不允许那样的事情再发生在华夏的土地上。
当然了,“争赢”的一派与其说是以吕不韦为首,不如说是赵括放任的结果。与其说“争赢”是吕不韦这一激进改革派的诉求,倒不如说是赵括为了保持赵国朝堂的积极向上而秉持的一贯要求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