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秦王无奈下决断,诸国繁忙皆为战(第 3/4 页)
看着周围三国混战在一起,最为开心的莫过于一直吃瓜的韩、魏两国。
当然了,无论韩国还是魏国,都是希望秦国能够胜一阵的,虽然秦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他们也知道若是秦国再败了,恐怕就真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挡住赵国统一的步伐了。
可若是秦国胜了这一阵,就势必形成两强南北对立的局面,而在这样的局面下,出于中间的自己反而有了生存的空间,无论谁发起对自己的进攻,都势必遭到令一方的猛烈反击。如此一来,虽然自己难有翻盘的希望,却能有苟延残喘的时间。
好死不如赖活着,人如此,国亦如此。
所以,秦国的金玉如流水一般被抬入了韩、魏两国的都城,转眼间又出现在韩、魏两国大臣的府邸甚至王宫秘藏之中。
魏王显然是拿钱办事儿的主,当即就向赵国发出国书。
当然了以魏王的怂劲儿,当然不敢跟赵国呲牙,甚至不敢对赵军单方面的破坏联盟友好的军事行动提出严正的交涉与强烈的抗议和谴责,只是委婉地提及赵魏盟好之类的话语,希望赵国能够估计赵魏情谊,不要入侵周邑。
赵括拿着这封国书是既好气又好笑。
这算是战书吗?显然不是,哪有姿态那么低的战书?
可若不是战书,却又拒绝自己进入周邑,可能吗?这是军国大事,不是儿戏!
当即,赵括口述,平原君执笔,回国书曰:“今,挑起战争者,秦国也,非赵也!赵、楚者友盟也,攻楚即攻赵也!故赵之战,乃被迫之还击也!敢有挡于赵军之前者,悉数以敌论之。敌者,不死不休也。勿谓言之不预也!”
一封简单的国书之中,赵括已经在这封国书中不仅将战争的罪责全部推给了秦国,最重要的是埋下了一个伏笔——只要敢于挡于赵军之前者,就是赵国的敌人。显然,魏国不可能一城不守就退出魏国,一旦有哪怕一个魏兵拿起刀剑,那么攻魏也就顺理成章了。
接到国书的魏王显然还不清楚赵括的险恶用意,但这封国书也足够应付秦国的使者——你看,咱可是为了你连赵王括都给得罪了呢!
当然了,为了安抚住秦使受伤的心灵,魏王还是决定令周邑的边防部队对赵国军队进行稍稍的抵抗,守个十天半个月再行撤退。既算是对秦国的一个交代,给秦国争取些时间,同时也是要告诉赵国,我虽然是你的小弟,但你也不能太不把我当回事儿了。
魏王此举堪称作死之举,不仅是对自己麾下的战力没有那啥数,更是对赵王括的凶狠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而相较于魏王的拿钱办事的作死样子,韩王就聪明多了!
金玉之属照收不误,但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这辈子不可能出兵的,本身自己国内的兵力就只剩下了七万不到,还出兵?疯了!
苟着发育才是正经!没有十万兵,打死韩王也不会再参与中原的战事。
至于秦国那边,嗯,拿人手软,而且后面还是要仰仗人家秦国,同时韩王也希望秦国能够获得一场胜利。所以咯,大批的韩国制造的铁器、铠甲以及防御的军械,甚至韩军自己军营中的一部分箭矢都被悄悄地,以商品的名义秘密送到了函谷关中,也算是韩王尽心尽力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