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态势逐渐明朗(第 3/4 页)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追求合适才是最重要。
    当下远远没到智瑶烦恼文武不分的时候,将飘散的思维收回来,静静听着韩庚与孙武商量进军路线,入侵楚国的原军又该是以攻打哪些地方为目标。
    听两人的讨论,他们很明白自己南下的目的,不是攻占多少土地或掠夺多少人口、资源之类,简单直接的就是造成楚国更大的恐慌和破坏。
    智瑶看他们停下来望着自己,回应道:“暂罢鲁地用兵?可也。”
    原军现在还没有全面占领鲁地,也就是鲁国还在苟延残喘。
    为了给主战场和其余战场服务,智瑶当然不在乎从鲁地撤兵。
    “鲁国现在多的是嘴强王者,真正能打的就一个子路,但是子路又遭到三桓的极力打压。他们的存在威胁不大,今次无法一举灭亡只是我用兵不多,时机合适他们撑不过下一次,我一点都不着急。”智瑶对这点有着清醒认知。
    六天之后的某个夜晚,以韩庚为主将的南下大军,他们趁着夜色离开了。
    一直在密切注意原军状况的楚军斥候,他们对那么大的动静不可能出现疏漏,将消息报回去之后,会引起联军高层什么样的反应则是不得而知。
    隔天,智瑶接到汇报,说的是楚军再次分兵,抽出三万大军向南方运动。
    这三万楚军到底是撤回国内,还是调去加强粮道的保卫,几天之内就会有确切消息。
    原因?原军的斥候和侦骑也在密切见识楚军的一举一动。
    刚刚从齐地被调过来顶替孙武位置的司马穰苴说道:“如此说来,留在此处之楚军,不过十二三万?”
    之前,司马穰苴一直在担任齐地总督的性质,本来还负责钓鱼并宰鱼,后来形势发生新的变化,钓鱼计划遭到中止。
    智徐吾说道:“鲁地楚军约四万,‘虎牢’楚军约五万,另有六七万众看顾粮道。此地楚军绝不过十二万。”
    楚国前前后后调了多少兵力北上,估计连楚国君臣自己都算不清楚。
    原国这边是斥候或侦骑进行目测,得出的就是那样的结论。
    对于这一套,原国人其实已经很有经验,谁让“百年战争”阶段的楚军就是这模样,历来不讲严格编制,带来多少兵力全靠楚国贵族的自觉,有时候多报,有时候少报,兵力多寡与构成简直是乱得很。
    因为韩庚率军南下,主战场这边的原军数量不增反减。
    关于主战场有多少原军,楚军那边能够从旌旗数量辨认得出来。
    待在主战场的楚军还有十二万以上,原军则是五万出头的样子。
    总的来说,还是楚军占据数量优势,并且一旦事不可为还能退入“新郑”城内,依靠“新郑”变态的防御工事坚持。
    “君上,楚君与大臣入城矣!”程武匆匆来报。
    智瑶带着一众大臣出了帐篷,前往可观看的位置,确实看到一支队伍在层层大军的保护下,往“新郑”进行移动。
    那一支队伍有一杆大纛,本着楚君中在哪,大纛便是在哪的道理,情况一目了然。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