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态势逐渐明朗(第 2/4 页)
    原国继承了晋国的军事制度,一些思想肯定也是继承了。
    统率大军的主将,再有一名军佐,历来就是晋军的标配制度。
    到了原国的这一阶段,军佐不再是单纯辅佐主将,或许还有监督主将的另一个职责。
    韩庚知道孙武很厉害,尤其孙武对楚国的山川地势并不陌生,并且孙武还知道哪里是楚国的薄弱之处,从军事角度或者君臣相处的方式,认定深得智瑶信任的孙武是最为合适的军佐人选。
    “兵力略少,此次南下凶险异常。”智瑶说道。
    某种方面上,智瑶并不信任韩庚的军事才华,一开始真的没有委派韩庚作为南下主将的想法。
    韩庚的心态不是变了吗?建功立业的心思比以前更重,也就说道:“国尉为‘佐’,臣诸事听取意见,可否?”
    想抱孙武大腿的意思让韩庚表达得那么清楚,弄得智瑶想拒绝都不好意思了。
    智瑶只能说道:“如此,侵入楚国本土之兵再添一‘师’。”
    原国现在不适合内乱,智瑶并没有趁机将韩庚葬送掉的想法。
    再则说了,想要解决韩庚有很多种方式,何必拿军国大事做代价,并且让几万人随之陪葬呢?
    韩庚见智瑶答应下来,心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一种忐忑的情绪却涌了上来,心想:“我南下之前,该做的准备不能少啊!”
    他相信智瑶在当前局势下坑自己的机率很小,凡事不还讲一个万一吗?
    随后,智瑶将孙武请来,亲自说了刚才的事情,随后说道:“司徒与国尉乃是国中重臣,事可为而为之。若事不可为,不为便是。”
    其实就是一种表态,关心国之重臣的安全,表达了充分的信任,给予了便宜行事的权利。
    孙武说道:“臣定当全力辅佐司徒。”
    本来还没有多想的智瑶,听到官职称呼稍微愣了愣神。
    原国不算是草创,又在周王室三公九卿制度上进行了借鉴,某种程度上在管理班子可能比周王室更完善一些。
    以职权来区分的话,司徒其实就是执政的副手,算起来是一种文职。
    现在,司徒要成为远征军的主将,摆明了就是文武不分。
    “文武分明是两宋的事吧?在北宋之前,有能力的人,谁不是文能安邦治国,武能上马定乾坤。”智瑶将文武有别的心思压了下去。
    文武进行严格区分对一个国家当然有必要,只是带来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看看两宋和有明一朝就知道是什么后果。
    一个国家的大多数时间肯定处在和平阶段,失去用武之地的武将一方能不失去话语权吗?一旦文官长时间掌握优势,他们必然会一再打压和剥夺武将的权利。
    互相竞争其实没什么,要命的是后面文人会鄙视武人到连觉得进行锻炼都是一种粗鄙的行为,搞得文人全身上下死得只剩下一张嘴,偏偏还不承认自己是个废物。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