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秦岭的忠诚第一章洪流与危机(第 3/4 页)
郭刚装作没有觉察到这种态度,起身立正,然后双手把文书交给了常俨。
常俨接过文书打开一看,先注意到了这份文书的签发人是雍州刺史郭淮,连忙问道:“郭刺史是你……”
“是叔父。”
听到郭刚这么说,常俨的表情变的稍微和蔼一点。
他拿起文书仔细看了一遍,“唔”了几声,然后用肥厚的手指擦了擦印鉴,好像怕这文书是伪造的。
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条斯理地对郭淮说:“事情我大概了解了,我会派人协助你的工作。”
“谢谢大人。”
“不过……有件事你最好注意,陈姓是本郡的大族,陈群大人也是本郡出身。
你可不要有什么得罪他们的地方,不然就会闹出大乱子了。”
“我会注意的。”
“伯先呐,那么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协助吧。”
韩升赶紧点头称是。
郭刚心里清楚,“门下循行”是太守府的一个虚衔,没有实际职务,实际上只是纳入官僚正式编制里的食客罢了。
常俨派了一个门下循行协助工作,明摆着没把他放在眼里。
“也好,只要不给我找麻烦就够了。”
郭刚心想。
常俨说完以后就离开了正厅,韩升则带着郭刚回到了专设的驿舍。
郭刚在驿舍里稍微洗了洗脸,将行囊里必要的东西拿出来整理好,然后小憩了一会。
一直到中午他才醒过来,觉得旅途的疲劳全消失了,现在他已经进入工作状态。
韩升恰好也在这时候来到他的房间,这位食客笑眯眯地对郭刚说已经为他备下了酒菜与歌姬。
“下午若是大人有兴趣,我们可去许昌城内转转,今天有个集市颇为热闹,你在陇西可是看不到这样繁华的。”
“不必了。”
郭刚冷淡地谢绝了这一邀请,他对这些东西丝毫没有兴趣,“我们开始调查吧。”
韩升不太高兴地扯了扯自己的短髭,只得表示同意。
韩升带领郭刚来到太守府隔壁的户部,这里存放着颖川两万余户的户籍资料,分成民籍、军籍和士籍三种。
“那么,您想从哪里开始查起呢?”
“从士籍开始吧。”
郭刚回答,士籍记载的是名门大族的资料。
陈恭有很大可能是属于士族其中的一支。
韩升吩咐书吏从书架上取来以朱色套封的户籍档案,这是士族的标记。
郭刚翻开索引,很快找到了“许昌陈姓”的条目。
首先开列的就是当朝司空陈群一支,接下来开列了旁支共计七家,各家代系都很详尽。
但是里面并没有陈恭这个名字,也没有他父亲陈纪的名字。
郭刚忽然注意到,陈群的父亲名字叫做陈纪,与陈恭的父亲名字一样。
如果这两个人是一族的话,重名这种事是不可想象的,其中一个必然要避讳。
换句话说,陈恭的家族应该不大可能会是士族。
接着郭刚又叫人捧来民籍和军籍的薄子,从头查到尾。
这是一项艰苦乏味的工作,郭刚、韩升与三名官吏花了差不多整个下午,一共查到了三个叫陈恭的人。
但其中一个今年才六岁,另外一个已经于去年去世,第三个就在本郡任公职,这三个都与陇西的那个陈恭无关。
而名字叫陈纪的人则只有一个,那就是陈群的父亲。
“这份户籍是哪一年做的?”
郭刚问。
旁边一位老书吏回答是黄初二年造的册。
“造册的底本呢?”
“没有底本,汉时户籍已经全部散逸;黄初二年的造册是以文帝陛下登基那年的户口统计为基础的。”
郭刚飞快地心算了一下。
陈恭今年三十一岁,据他在档案中的履历记载,他离开许昌前往凉州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当时他十九岁。
也就是说,黄初元年颖川郡重新进行人口普查,编造名册的时候,二十岁的陈恭已经开始在陇西生活了。
那么颖川的户籍没有他的名字也不足为怪。
“那么有可能查到他在颖川的族人亲戚么?”
郭刚皱起眉头问道。
老书吏面露难色:“户籍名册上只记录本家属户,如果想查找族人之间的联系,那还得去各家去查家谱。
如果不知道具体人家的话……”
许昌一共有六千户人,其中陈姓户籍一共有七百户,虽然其中九成源流都来自于齐田轸,但演至今日已经分化成二十几个分支。
如果将这些族谱拿来一一查验,那工作量将会大到不可想象。
“天下平靖才不过十几年,户籍流离也是在所难免,郭大人也不必这么失望嘛。”
韩升一脸轻松地劝道,郭刚扳扳自己的指关节,沉吟了一下,简单而又不容置疑地说道:“那我们就一家一家查下来好了。”
韩升以为这是一个玩笑,于是哈哈大笑起来,一直到他看到那个人的表情,才知道他是认真的。
从一月二十一日开始,郭刚与韩升开始了调查许昌陈氏族谱的漫长历程。
他们携带着太守府的公文前往每一个负责保存本家族谱的人家,要求家长开放族谱,然后大海捞针般地一代一代地查下来。
户籍名册里只记载了黄初以后生活在许昌的人口,若要想知道陈恭以前是否在颖川居住,唯一可靠的记录就唯有族谱了。
有的人家很爽快地就答应了郭刚的要求;而有的人家则对外人查阅族谱十分抗拒,有的大户人家还十分傲慢地要求郭刚在祠堂前向祖先告罪,才准许他浏览族谱。
甚至有一户陈姓不允许在存放族谱的屋子里点火烛,又不允许把族谱带出屋子去,郭刚只能在黑暗中拼命瞪着眼睛才能看清黄纸上的蝇头小楷,一天下来眼睛疼得流泪不止。
这种艰苦的工作一直持续了十天。
一直到二月二日,调查才初步有了头绪。
在一个名叫陈芳的许昌医师家的族谱中,郭刚发现其中有了记载。
根据这份族谱,陈芳的祖父叫陈东,陈东生有三子,大儿子是陈芳的父亲陈耀;次子陈襄,早卒;第三个儿子名字就叫做陈纪,陈纪的下面则赫然写着陈恭的名字。
“陈恭或陈纪,这两个人你可曾见过吗?”
郭刚指着这个记载问陈芳。
这名医师回忆了一阵,回答说自他父亲那辈开始,就与其他兄弟分家,据说还为此大吵过一架,所以两家并不经常来往。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