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南俞的新文化运动(第 3/4 页)
南江和大俞这个在历史书中从未出现的朝代,在绘画,诗歌,文学,艺术上的成就都十分贫乏,就连皇家用的瓷器都是粗制滥造的。
似乎大俞烧制瓷器的方法没有流传到南江,有时孟一凡看着那些粗制滥造的皇家器皿的时候,感觉自己不是在用御膳,而是在一个路边摊。
南江在漫长历史中,一直被三大族统治,这些土著民族,除了能歌善舞以外,在艺术上的成就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南江土著民族的歌舞确实值得传承下去。
尉迟珊珊有她的计划,在绘画方面,她想用竞赛的方式,使文人墨客都拿起手中的毛笔,只有画师们都开始绘画,大量产出产品的时候,才会出现精品。
只有存在着激励,能赚到钱,懂得绘画的人们才会去大自然寻找可以勾勒的画卷。
有人说诗歌是文字灵魂的升华,在南江几乎很少有文人写格律诗,更没有人填词,也没有写曲的。
尉迟珊珊的计划要让给这个国家人人都会吟诗作赋,也要把现代诗在这个封建国家发扬光大。
读书使人进步,写书读书更是让一个民族进步的渠道,小说散文都是它优美的形式。
征文大赛便是激发民间作家诗人的最好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那些贫苦的读书人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渠道。
尉迟珊珊特别热爱水墨画和油画,可在南江似乎除了宫廷画师会画工笔画以外,民间就很少有从事绘画工作的人群。
想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也不难,尉迟珊珊下令在民间搜集一万副勾勒南江美好河山的画卷用于新的宫廷装饰,这个办法一出便可以带动一大批艺人。
在音乐方法,南江有很多自己特色的乐器。尉迟珊珊也把自己擅长的几种西洋乐器让手工艺人打造,通过小半年的打磨,钢琴,吉他和小提琴都基本和现代的没有什么两样,接下来便是大批量生产了。
把西洋乐器带到了南俞,当然也要把民族乐器带来。
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唢呐当然一个也不能少。
她要用自己的能力,让南俞变成一个歌舞升平的地方,让南俞充满了文化的气息,让南俞脱去那份原始土著的土气。
崇尚科学这个理念,放到南俞帝国虽然感觉有些扯淡,但是尉迟珊珊下定决心,要把一些基础的科学理念在南俞发扬光大。
她让博士团队研制各种南俞技术和材料能做出的现代才有的物品,她想让这个封建社会也和现代一样便利。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