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想修筑铁路的两个人(第 3/4 页)
“此一时彼一时,这两天日本人和俄国人关系不好,总理事你再亲自去海参崴,说明艾隆公司其实是汉耀下属的美国分公司,我想安德烈那边不会太过于抗拒的。”聂士则觉得楚可求出了个好主意,帮着说话道。
“此事容我考虑考虑……”朱传文明显的意动。
最后,冰城至汉耀港口的铁路卡在了钱上,不过实施肯定是要实施的,大不了先从工厂欠着,等年底的汉耀年会把这部分列入汉耀的发展计划也就可以了。
理事们的会议结束,朱传文给朱帆的汉耀运输公司发了电文,组织人手先期开展线路的勘测设计,冰城至牡丹江的铁路先暂时修起来,黑省的事儿朱传文还是能做主的,往后,再一点点来吧。
朱传文在关东,准确的说是黑省的这一小撮地方忙着修铁路,而在京城,还有个人更是牵挂这清廷整个硕大的疆域之中的铁路建设。
……
京城,徐世昌府邸
“盛大人,此次铁路收归国有是不是太过于激进了?”徐世昌看着面前今年接替自己任邮传部大臣的盛宣怀问道,说来盛宣怀可比徐世昌大了十多岁。
今年(1911)初,载沣摄政的清廷核心其实已经动了让徐世昌卸任邮传部大臣的念头,人选从邮传部左右侍郎李经楚和盛宣怀中选择。
相比于盛宣怀,清廷实际上更是看重李鸿章的侄子李经楚,清廷也是记仇的,虽说当年因为“东南互保”捏着鼻子认下盛宣怀保护东南地方有功,被赏加太子少保衔。但是实际上,东南互保却是让清廷的地方总督权势大涨,没见之后的李鸿章、张之洞等总督对地方控制力远胜清廷中枢的控制。
不过李经楚也是没争气,橡皮股票风潮中,个人所有义善源票号周转不灵倒闭,欠下清廷交行280余万两白银,使交行受到极大损失,使李经楚便引咎辞职,算是再也没了和盛宣怀竞争的资本。
盛宣怀,这个被李鸿章称之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的快70的老朽,成了清廷最后一任邮传部大臣,而徐世昌,现在可是清廷中枢唯一一位体仁阁大学士,这可是清代文臣的最高荣誉了,算是位极人臣。
“徐大人,铁路的修筑必须收回国有,锡良大人的初心是好,但是由私人募集的铁路这些年修了多少公里?这都多少年了!”盛宣怀说道。
盛宣怀这一生可以说是为清廷的商业发展尽了全力,一手创办了清廷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以小博大的吞并了美国旗昌洋行(当年的长江航运被美国旗昌洋行和英国太古洋行垄断),更是逼迫美英等帝国洋行,接受长江航运的“平价协议”。
之后创办了清廷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红十字会。
而从10年前开始,盛宣怀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铁路上,要想富先修路的概念逐渐在他的心里生根。
徐世昌没说话,只是想着川汉铁路的烂摊子,搁在后世,其实这事儿就像是一起集资诈骗,锡良从四川走后川汉铁路的管理公司就开始把钱朝着沪上转移,最后投入了橡胶股市之中。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