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一章 宇宙(五)(第 3/4 页)
谷斣
要对“钟慢尺缩”效应进行解读,首先要对时间、空间的概念进行解析。
我们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之中,可是要对时间和空间来下个精确的定义,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公元前二世纪的《淮南子》一书曾对时空作了一个不是定义的定义:“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宇,即是上下四方的空间;宙,即是过去未来的时间。
每个思维正常的人当然明白什么是上下四方,什么是古往今来,但是,这只是时空的描述,并不是时空的本质。
我们也许会认为钟表上秒针“滴答滴答”着转动的,就是时间,也可能认为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的就是时间。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时间的表象而已。
那么,时间、空间的本质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看看我们用来记时的单位就会明白,时间只是对运动和变化的量度。
我们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定义为一年,把地球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定义为一天。再把一天24等分,每一份定义为一小时。同样的,继续等分下去,可以得到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时间概念。
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大到天体、星系,小到原子、分子,无不处在不停歇的运动当中。
为了描述和量度这些运动,时间概念自然应运而生。归根结底,时间只是运动和变化的量度,或者说是一种人为的约定。
我们可以假设,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包括星球、日月、空气、分子、原子等等一切的一切突然停滞,此时还会有时间概念吗?有人会说,就算这一切停滞了,我们还有思维啊,还是会产生时间观念啊!
这样的说法即对也不对,如果我们还有思维,的确还会有时间观念,但是我们的思维是不是一种运动呢?
从物理层面上来看,思维与运动是相关的。
现代脑神经科学发现,人脑思维的时候脑神经会产生相当于一节5号电池百万分之一的微小电波。
这一现象说明,构成神经细胞的原子的外层电子发生了吸收或放出能量的现象,而这种能量以能量的最小单位光子或虚光子的形式出现。
也就是说,人的思维与电子吸收或释放光量子的行为相关。一般成年人在平静的清醒状态时,大脑脑电波主要表现为α波,读作阿尔法波,这种波的频率约为八到十三赫兹,即一秒中发生八到十三次振荡。
如果在睡眠时,思维较不活跃,脑电波的频率会逐渐下降,一般深度睡眠时的频率约为每秒钟四次左右。
也就是说,我们在睡眠时意识仍然在运作,只不过比清醒时大大减少,约为清醒时的三分之一左右。
以上是从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如果从佛家的角度来看,运动不仅是与思维相关而已,运动本身就是无明分别而产生的幻象。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