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淮阴步骘(第 2/4 页)
他神情一肃,立刻端正身子,目光灼灼地望向张昭:“愿闻其详。”
“里闾之间,传言甚快,怀有怨望者、出言不逊者自是少数,本是不打紧,但如果官署不立即出台相应对策,疏导百姓的话,难免积少成多,形成蚁溃之像,蔓延而开,故此事既已发现,便需立下决断,快速应对,宜快不宜迟。”
“然而,人心顺逆,非一朝一夕可变,无论何等方略,都绝无一蹴而就的可能,故臣先要对主公言明,此事不可心急,更不能操之急切,否则过犹不及。”
“因此,又宜缓不宜急。”
王政听的连连点头,同意了这个基本原则,可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他适才想了有一些办法,总觉得不够尽善尽美,便热切地望向张昭,笑道:“先生大才,既来造访,必是胸有成竹矣,且莫卖关子了吧。”
提出问题却不带着解决的方法,无论是如今的主臣之间,抑或是后世的职场,都是大忌。
职场还好说些,让上级和老板认为你是一个蠢材,无能之辈,最多不过丢了一份工作,而在这个封建的君权时代,让主公心生不满的代价可不是那么轻巧了。
王政不认为张昭会犯这等低级错误。
“臣以为,欲正风俗,首在教育。主公先前为了得士子之心,不是令各地州县荐举贤才,送来下邳么?”
张昭将之前写好的条呈从怀中掏出,恭敬地递交王政,当然,因为时间匆忙那里写的颇为简略,此时他便将心中所想,梳理清楚,一一道来:“我徐州六郡,县邑近百,料来各地送来的文士定然不少,要仅靠咱们目前府里空缺的位置来安置他们,第一未必够用,第二,这些人才能如何咱们尚且不知,若是仓促间许以官身,倘若德不配位,反易让民间怨望愈重。”
“臣以为,主公可以借机选择良实温克、可用之人,另成一府,以重教之名,行正风俗之实,大办教育。”
一边看着张昭的条呈,一边听着张昭娓娓道来,王政大抵清楚的对方的计策。
关键还是在借势和示好。
简单的说,以虚名笼络徐州本地的士族,借他们之口宣扬王政的贤明,对百姓则减赋爱护,尤其在教育上要对底层百姓开放门路,施恩其子得其亲望。
细细分析,其实这项计策王政早就因为后世的原因,在有意无意地施行,张昭或许也是从之前的端倪除猜出了王政的心思,不但主动提出,更将方针变得具体明确起来。
当然,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变成一個可实操的计划,中间的难度有时候其实很大,而能完成这一步的人,其实每个时代都是真正的佼佼者。
看了眼张昭,王政心中愈发满意,无怪乎后世心高气傲如孙策者,弥留之际亦能说出“内事不决问张昭”这样的话,虽说对方没有加入系统,单就内政上的能力而言,的确胜过祢衡不少。
“先生之见,正与我同!”王政大笑起身,击掌而赞:“真酂侯之才也。”
酂侯,正是汉初三杰萧何的爵称。
“待明日聚集文武,商议过后,就按此办理!”
张昭大喜,两个人越谈越是投机,正是君臣相得之际,却於乎响起一声异声,王政一怔,循声忘去,见张昭笑容有些尴尬,登时了然。
却是张昭晚饭没吃便赶来议事,此时脏腑发出的抗议咕。
王政颇为感动:“先生用心了!”立刻命亲卫置办饭食,送将上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