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繁星空间站,进化!(第 2/4 页)
越大的空间站,装载的试验设备更多,可供宇航员活动的区域也更多,但空天飞机的货舱天然比不过火箭, 所以用空天飞机来建设模块化的空间站肯定不划算,空间大小绝对局促。
要是千米级的空间站只有5米直径, 那……难看不难看出先两说, 利用率的高低也不讨论,这种形态在轨道上就是一条“绳子”,地球的引力绝对能让它解体。
除非空天飞机只是运载材料,然后让航天员直接在太空里一点一点把巨大的空间站焊出来!
这就又涉及到太空施工的问题了,同样是一大难点。
而太空电梯就有意思了。
如果说在材料运输上,重型火箭和空天飞机都是往技术方面做突破,那么太空电梯就是在“基础科学”上做文章。
理论上来说,只要人类能制造出一种强度极高的“绳子”,然后在其尾部装上配重块,站在赤道往太空上抛。
如果配重块落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届时地球的自转就会像扔铅球一样把这根绳子绷直,然后,人类就可以顺着这根绳子直接爬到太空。
人类能爬上去,自然能带着一个直径几十米的巨大舱室爬上去,那样人类就有巨大直径的航天器了。
嗯,理论上。
其中最难的地方就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强度超级高的物质,如果这种物质有了,建造太空天梯的基础也就有了。
除此之外,太空电梯的建设还有很多问题要克服。
比如共振问题。
还有在“应力”作用下,同步轨道处最容易发生的断裂问题。
以及为了减小“月球摄动”和“降低太空电梯风险”而不得不加的配重块,这块配重块的运输成本也是问题。
并且地面赤道“地面站”的选址也有问题,要考虑“常年风力低于2级”、“无积雨云”、“季风环流”,甚至是“缆索断裂”极端情况等问题。
如果原材料的运输一切顺利,接下来还要考虑能源问题。
第一种比较成熟也比较靠谱的,就是太阳能阵列。
每时每刻,太阳都会沿着一个球面均匀的往四周辐射能量,人类则可以利用这些辐射能力。
不过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技术还比较低级。
就拿国际空间站的举例,其实它的舱室本体并不算太大,但为了保证它的用电,它需要巨大的太阳能阵列,甚至舱室本身的太阳能板还不够,需要安装特殊的桁架来部署面积巨大的太阳能板。
繁星的空间站拥有后发优势,太阳能技术有所增长,但要是能拍摄照片,它的太阳能板绝对比舱室本体显眼。
还是大。
要是这样的太阳能电池阵列想给千米级航天器供电,那阵列面积一定是“铺天盖地”的。
当然,也可以不用太阳能阵列的方案,那就是使用高等级的可控核聚变。
只不过它需要“50年”才能研发出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