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7章 仓颉作书,以教后嗣(第 3/4 页)
但若是将这种教育方式,用在培养、选拔官员的普行教育上,显然就有些异想天开了。
——要知道即便是到了后世,精英教育,也只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稀缺资源!
在如今这个贫瘠、落后的时代,毫不夸张的说:就连认字,都已然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权力!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若再以精英教育去提高教育门槛,那别说选拔出足够官吏,以促成中央集权了,便是政权的日常运转,恐怕都很难保证!
所以,刘盈之所以对《仓颉篇》动了心思,就是想要做个大胆尝试。
尝试通过降低教育门槛,起码是降低启蒙、识字的门槛,来扩大天下‘文人’的基本盘,为将来通过考举进行官员选拔的制度,提供足够庞大的备选基数。
——在后世,华夏民族总是会抱怨:神州华夏十四万万人,难道就选不出十一个会踢足球的人?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华夏十四万万人当中,正式注册的职业运动员,却只有寥寥数千,不到一万人;
当国家青年队的主教练,想要从某一年龄阶段,如十三到十五岁之间的运动员中,选拔出一支由三十人组成的国青队时,可供选择的人选,却往往只有三、五百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常年出现在水星杯八强中的国家,虽然只有数百上千万人口基数,却拥有上百万职业运动员储备;
同样一支青年队,可供这些国家选择的某一年龄段青少年运动员,往往都是十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庞大数量。
说白了,如今汉室所遭遇的文人少、官员少的问题,本质上和后世华夏足球‘后继无人’,是一样的道理。
没有足够的基数,就不能保证整体质量,和足够激烈的内部竞争;
与此同时,基数的缺失、质量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的家长对此抱以悲观态度,又进一步加剧基数的减少、质量的下降,从而进入一个‘人越少搞得越差、搞的越差人越少’的恶性循环当中。
幸运的是:不同于后世人对华夏足球抱有的悲观态度,如今汉室对于‘知识’的态度,可谓是人均‘趋之若鹜’。
只要有机会,就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放弃认两个字、看两页书的机会!
如此友好的环境下,刘盈想要扩大读书人的基数,显然是事半功倍。
——虽说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异想天开,普行教育也依旧还有些遥远,但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的基础教育,却是刘盈有能力展望的未来。
而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刘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此刻,被刘盈捧在手中的《仓颉篇》。
“嗯·······”
“三字经?”
思虑间,留存于记忆中的一段熟悉旋律,不由自主的涌现在刘盈脑海中,甚至不由自主的轻诵起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