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早期人格障碍的秘密(第 3/4 页)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人,并乐于与他人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有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设想失败后的情绪体验,就会产生自信心。
二、克服自己的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订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有专家提出下列梯级任务。
第一周,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
第二周,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做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第五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活动。
第六周,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你坚持下去。其实,第六周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在强度上超出常规生活是适宜的。在开始执行梯级任务时,患者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测试
回避型人格的自我测试
下列各题哪些与你的情况相符。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的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或可能的危险。
评析:
如果你具备其中的4项或4项以上,那么你可能有回避型人格障碍。
心理问题36偏执型人格
■老是怀疑别人居心不良、不怀好意
■问题描述
刘冬,大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相当好,还担任班长。平常他虽然常与人交往,也很喜欢与同学交谈,但总觉得别人嫉妒他的才能,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他。虽然同学们都否认嫉妒他,但他觉得他们是在自我辩解。而且他还爱顶撞班主任,觉得班主任的想法经常是错误的。他一向我行我素,说话办事全凭个人意愿。因为,他觉得自己具有比他们更强的能力和智慧。办事结果不理想的时候,他就认为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不是他的能力存在问题。他认为自己属于人见人恨的那种人。后来他就懒得与他们交往了,更乐于独处,但对别人的怀疑却丝毫没有减少。
他对任何人,包括班里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不管他们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从心里怀疑。他觉得,如果信任他们,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利用其信任加害于他。最近他被班主任撤了班长一职。他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断定有人搞鬼,觉得这样对他实在是很不公平。于是他写信给校长,阐述所蒙受的耻辱,决心把班主任搞下去。女朋友说他有病,他却认为她变心了。而且他一直都觉得,女朋友看班主任的眼神很有问题。
■问题分析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为1980年《诊断统计手册》(dsm-3)中人格障碍12种类型之一。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点。
1.极度的感觉过敏,对受到的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
2.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
3.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
4.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说话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心存不良。
5.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处理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
6.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
这种人格的人与家人、朋友、同事不能融洽相处,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偏执的人总是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都看得与自己关系重大,是冲着他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跟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怀疑与客观事实不符,毫无依据,但是不管别人怎么释也无从改变他的这种想法,甚至对被怀疑对象有过激的攻击行为,从一般的心理障碍发展成精神性疾病。
因此,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就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强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变为精神疾病,甚至对家人和社会造成危害。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偏执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暂无定论,有专家曾尝试举出以下四条。
1.早期失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
2.后天受挫。成长中连续遭受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3.自我苛求。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形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处正为此自卑。
4.处境异常。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例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偏执型人格障碍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想彻底矫治好几乎不太可能,任何形式的疗法都收效甚微。其原因是患者总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患病,别人是在胡说,因此,总是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别人,怀疑别人,拒绝与别人合作,使得想帮助他的人无法介入治疗。可见,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不宜拖延。
■解决之道
一、要自觉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周围的人对患者不要责备、侮辱,多给予理解、关心、尊重、帮助。要多跟患者进行沟通和交往,减少或避免不良刺激。一旦发生争吵,周围人要尽快散开,不要去凑热闹,更不要去参与,但大家可以一致指出其不妥之处,使其收敛。而患者此时也要尽量警告自己不要吵架,要尽快离开,以免闹个不休。如果患者能自觉地把自己长期置身于这样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中,那么,其异常的人格就会逐渐好转,甚至可以有较大的改善。因为,在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中,患者通过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减少敏感多疑。
二、学会自我暗示调适法来逐渐消除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
如默念“一个人固执多疑,不利于和老师、同学来往。因为固执多疑,就会听不进周围的人的任何意见,只相信自己,就会使周围的人感到与自己难以沟通;因为固执多疑,即使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会使周围的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就有可能从反面去理解而造成误会。自己一定要改掉固执多疑的缺点,要谦和,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积极地去理解周围的人的意见,多听听周围的人的意见,对自己总是有帮助的,有些意见是自己苦求不得的。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能干,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千万不要高傲自大。不要轻视周围的人,而要向他们学习,同时也要相信他们,整天与自己过不去的人不会总有的,自己不要整天去怀疑有人在搞鬼,不要轻易地去怀疑他们,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自己一定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相信他们也会这样对待自己……”如果有时间的话,每天最好都能这样默念一次,坚持一段时间,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许多异常人格特征就会有所改善,甚至会有明显的改善。对这种自我暗示首先要充分相信它的神奇作用,最好能在大脑皮质兴奋性较低的早晨、午休时间或就寝前进行默念。在默念过程中尽量运用想象,这样自我暗示的效果较佳。
三、学会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观念
例如,每当自己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时,就要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卷入了“敌对心理”的漩涡之中。又例如每当自己对周围的人不信任时,就要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陷入“信任危机”中了。如果是,就要提醒和警告自己,不要再沉浸于“自我信任”之中了。要知道世界上除了坏人还存在着好人、朋友,对好人、朋友应该持信任的态度。朋友、亲人或同事都是好人或比较好的人,都是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他们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否则,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通过这种自我分析非理性观念的方法,可以阻止患者的偏执行为。有时如果患者自己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偏执行为,事后应抓紧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否定,以防下次再犯。
总之,一个人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遇到各种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意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以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发觉自己有偏执倾向时,要尽快采取各种措施消除这种不良倾向。
■心理测试
偏执型人格的自我测试
下列各题哪些与你的情况相符。
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对或歧视行为,或无足够根据就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备。
2.将周围的事情理解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别人,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错不能宽容。
6.好争辩,固执地坚持个人不合理的权利或利益要求。
7.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的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自己的想法。
评析: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