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早期人格障碍的秘密(第 2/4 页)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例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评析:
如果你符合其中的5项或5项以上,那么你就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
心理问题34自恋型人格
■比来比去,我就是比别人强
■问题描述
安澜与前任男友恋爱五年,被骗得挺惨的,却还认为前任男友是不得不离开她,并不是不爱她了。后来认识了王刚,王刚只是觉得她是个善良的好女人,就想和她成为朋友,但是心里不喜欢安澜这种类型,所以,没打算与她深度交往,只是作为普通朋友时常聚聚。周末的时候,如果王刚有时间,就会叫上几个相处得较好的朋友一起吃个饭,当然,有时候也会叫上安澜。结果问题出现了。有一次,王刚和两个朋友还有安澜一起去给一个朋友过生日,王刚喝得有点多,就倒在沙发上睡了,等他迷迷糊糊醒来,听见安澜哽咽地跟那两个朋友说:“我知道他对我好,他给我做饭的时候,手上烫了一个泡都不跟我说,我怎么回报他好呢?”王刚的脑子一下子懵了,天啊,安澜以为他爱上她了!他马上坐起来,接口说:“安澜,你怎么分不清友情和爱情啊!我不过是把你当做女性朋友而已,你别想多了。”没想到,安澜狠狠地瞪了王刚一眼,说:“我知道东北男人就是喜欢说反话,我知道你是爱我的。”她一句话弄得王刚申辩无门,只好决定以后少到安澜家去,并且一定不动手做饭了。
■问题分析
生活中,你也可能遇到过像安澜这样的人,心理医生给他们的定义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戏剧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戏剧型人格的人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却内向、冷漠。自恋型的人过分看重自己,对权力与理想式的爱情有非分的幻想。他们渴望引人注目,对批评极为敏感。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人很难表现出同情心。
有很多贬义的词可以用来形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自私、傲慢、自命不凡、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征都来自于他们过高的自我评价和过分的自尊。
他们对人、对己的基本看法通常是:我是卓越的、才华出众的,别人比不上我,所以都嫉妒我。他们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关注、赞美、关心、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成功、权力、荣誉也理所应当是属于他们的。因此,他们对待批评、挫折的反应是愤怒、敌意的,甚至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缺乏同情心,对人冷漠,因而也会利用或玩弄他人的感情;他们没有责任感,更没有愧疚感,做错事总会寻找借口和“替罪羊”,因为,如果承认错误就会威胁到他们的自我评价。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热衷于与他人比较和竞争,因为他们希望能在竞争中打败他人,证明自己的优越。然而,当他们无法胜过他人时,会充满嫉妒与敌意,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的攻击或陷害。
如果说每一种异常心理的产生都有一定原因的话,那么自恋心理的产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对此,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一番。
1.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恋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2.生活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恋的心理,而生活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恋的性格。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又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3.片面的自我认识。自恋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恋的心理。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把成功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把失败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过分地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4.情感上的原因。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深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从动机上来看,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最根本的是想得到他人的赞赏与爱,然而,他们对他人的冷漠和藐视,恰好使他们得到他们最恐惧的后果——被他人拒绝。幸运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有所改善的。
■解决之道
一、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以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化的成分。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二、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念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是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时及时送上一声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分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心理测试
自恋型人格的自我测试
下列各题哪些与你的情况相符。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
3.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4.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只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地受人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评析:
如果你符合其中的5项或5项以上,那么你很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
心理问题35回避型人格
■看到人总是低着头,对人有意回避
■问题描述
肖艾的智商并不低,他兴趣广泛,思维敏捷,然而几年前参加高考时,他却名落孙山。后来肖艾去了南方,在广州一家电脑公司做营销工作。营销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颇丰。肖艾的工作很出色,业绩好,多次受到老总的嘉奖,并担任了营销主管。一年后,公司招进了三名大学本科生,其中一人做了他的助手。
有一名大学生做他的助手,本来可以使他的事业如虎添翼,然而肖艾却陷入了自卑的泥淖。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情绪低落,不爱讲话,工作劲头大打折扣。几个月以后,老总看到他的业绩下降,便撤了他的营销主管的职务,并让肖艾的助手来接替他。这以后,肖艾的情况更为恶化,他不与任何人说话,看到人总是低着头,当别人主动与他接近时,他总是有意回避。有一次,公司举办歌咏会,所有的人都参加了,唯独肖艾一个人没有报名参加。公司领导动员他参加,他也就和大家一块参加排练了,但正式演出时,他却一个人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在日记里,肖艾说他其实心底总有一种痛,因为他的人生并不顺利,没有考上大学。这个结在他心底早就有了,一旦有外界刺激时,他就会想起来,使他非常不安。他想回避所有的人和事,甚至想回避这个世界。肖艾说:“我甚至连电话都不愿意接。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卑微的人,没有人会关爱我,包括我的恋人。我只能回避一切。”
■问题分析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叫焦虑型人格障碍或逃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入痛苦之中,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下定了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上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感,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深。
3.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使其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职业等都有可能对自卑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解决之道
一、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必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