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轻微病态心理的秘密(2)(第 3/4 页)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艾的学习成绩很好,兴趣爱好广泛,全面发展,是人人羡慕的好学生。然而,小艾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优秀的,相反地认为自己缺点很多,内心压力非常大,对已经取得的成绩,认为是运气好,不值一提。
■问题分析
“完美主义”是指在工作上对己或对人要求尽善尽美的一种态度。持完美主义的人,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因而难免不切实际。
每个人多少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与需要,希望每件事都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这种倾向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促使人们为自己或某些工作设定较高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但是,这种倾向若过度,就会变成完美主义,对任何事都坚持高远无边的目标,不考虑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他人的需要等,而一味地要求目标的完美无缺。如此,往往给予自己和他人许多压力与责难,不能忍受所作所为未能达到目标;也不欣赏与肯定自己及他人的努力付出,经常责备自己与他人,充满不满与批评。
完美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如下表现:不愿冒险,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损害自己的形象;不能尝试任何新的东西;神经紧张得连一般工作都不能胜任;因为有些事情不完善而寝食不安;对自己苛求诸多,毫无生活乐趣;对别人吹毛求疵,人际关系糟糕。
追求过度完美的人,除了因苛责、批评而使自己及他人感到不愉快之外,还容易因所定目标太高怕无法实现,而不敢有所作为。如此,反而会给人一种顾虑重重、畏首畏尾的感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完美主义是对完美的一种极端追求。那种完善自我,健康地追求完美,并且在努力达到高标准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人,不是完美主义者。心理学上所说的完美主义者是指把个人的理想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的那种人。
完美主义者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点和不足,非常挑剔。比如,让自己保持优雅的姿态、不俗的气质与谈吐,这就是为自己定了一个过高的理想标准,而且也带有强迫的特征;为一个自认为不优雅的姿态就紧张焦虑,这也不是一个健康的追求完美的正常心态。
完美主义者表面上都很自负,其实自己内心深处却是非常自卑。比如,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是在关注自己的缺点,而且总是不知足,也很少肯定自己。不知足就不快乐,所以,学会欣赏别人和自己是很重要的,是进一步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基础。
在人际交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这个完美的形象,完美主义者常常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中。例如,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体中去,怕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给自己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以过于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带给自己的却只有沉重的压力和深深的自责。对于别人的褒奖,只会感到诚惶诚恐,认为自己还差得很远。违心地满足别人的要求,委屈自己,打肿脸来充胖子。
心理学研究证明,完美主义者过于完美的要求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开始的时候,他们担心失败、惴惴不安,不能全力以赴去争取成功;遭到失败之后,他们就异常焦虑、沮丧和压抑,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出去,但他们并没有真正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想的只是如何避免尴尬。完美主义者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如何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呢?而且,他们往往在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也很不如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治疗界发现有这样一类求治者:他们是成功的商人、艺术家、医生、律师和社会活动家等,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如鱼得水、出类拔萃,但他们的努力并未给他们带来所期待的幸福生活。
心理医生们发现这些人具有这样一些共性:他们的成功既不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也不能带来一个完整、独立的自我感受。他们寻找心理治疗以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并克服空虚感。
心理医生发现这类人的自我系统处于分离状态。一方面,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他们可以体验欢欣;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无价值感和自卑感。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他们将完美主义倾向当做护身的盔甲。他们抱怨所有的成功似乎都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也不能理解自己。他们总是力图隐藏自身不被自己接纳的那部分,通俗地说他们不能接受自身的不完美。
这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几乎全与童年的家庭教育有关。他们的父母给孩子树立的标准太高、太完美,在任何时候都是贬低他们而不加赞美。于是,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也就学会了总爱找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配被赞扬和被尊重,并形成了自我挑剔和自责的习惯,甚至产生了一种自虐的“快感”。
改变这种可怕性格的方法就是重新确立评价自己的标准,改掉原来那种过于完美的、苛刻的、倾向于全面否定的标准,确立一种合理的、宽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励的标准,学会多赞美自己,把过去成功的事例列在纸上,坦然愉快地接受别人的赞扬并表示感谢。
有人问一位走红的国际女影星是否觉得自己长得完美,她说:“不,我长得并不完美,我觉得正因为长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让观众更能接受我。”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不足并能宽容待之的人,可以说是自信的,心态也是健康的。人生并非上帝为人类设计的陷阱,好让他谴责我们的失败。人生也不是一盘棋,如果走错一步,那么步步皆错。人生其实就像踢足球,即使最伟大的球星也会在比赛中失误,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发挥最佳水平,但不能要求自己脚脚都是妙传。
可见,醉心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是不完美的。因为“完美”毕竟是抽象的,只有生活才是具体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并非靠追求就能得到,相反,生活中有许多遗憾也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我们在心理上战胜了这些,我们的内心就会稳健许多,就会重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所以,你不要以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去做的事,就一定会达到完美。你现在应认真思考一下,你到底需要什么?在人际关系中,你总想扮演“好人”的角色,但你应该知道其实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好人”。请你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言论,你要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风格而努力。
“最完美的商品只存在于广告中,最完美的人只存在于悼词中”。完美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请你最好脱下虚假的外套,亮出真实的自我。当我们不再注意自己是否完美时,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往日渴求的完美,今天已经具备。
■解决之道
一、接受“瑕疵”
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处于低谷时,自信和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生活中有让你感到沮丧、绝望的问题,你才会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即便是事情不尽如人意,即便失败,也可和成功一样构成你丰富的人生体验,那才不枉活一世。人只有禁得起失败的考验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不要为了一件事未做到尽善尽美而自怨自艾。
二、正确认知自我
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也没必要过于自卑。如果事事要求完美,它将成为你做事的障碍。要用自己的长处培养自尊感、自豪感,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与人竞争。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不要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要有点“我行我素”的气魄,做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不要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否则,遇到挫折就可能导致身心疲惫。
三、设定短期合理目标
目标定得太高,形同虚设,欲速则不达;目标定得太低,轻轻松松就过关,自身的潜能受到抑制,不利于自己水平的提高。目标定位的原则是“跳一跳,够得着”,正因为目标合理,每次总能接近或超过目标,这样下去,才能培养起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实际上,当你不追求完美,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成绩。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行事也会较有信心,会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和更有能力。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实起来,变得富有色彩。
四、学会放松和排解不快情绪
情绪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生活的规律和睡眠的充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并解决问题。要学会通过倾诉和寻求帮助来排解不愉快,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找一个听你诉苦的朋友不是太难的事。
五、对“失败”要重新认识
谁都会遇到失败,不同的只是失败的多少而已。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失败的消极态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应把失败看做是自己前进道路上宝贵的反面经验,相信这一次失败之后一定就是成功。
六、宽以待人
完美主义者是仔细周到的人,但是你要小心,不要总是指出别人的错误,因为这会让别人反感和紧张。也不要因为做事不合你的要求就牢骚满腹,尤其是对你的孩子。
■心理测试
完美主义心态的自我测试(一)
下列各题哪些与你的情况相符。
1.是否常常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即使在家里也一样?
2.是否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
3.是否认为如果让别人发现你有缺点,他们一定会不喜欢你?
4.是否凡事都要争第一?
5.是否做事总希望能做得十全十美?
6.如果事情未达到预期目标,你是否会一直耿耿于怀?
7.是否只做有把握的事,尽量不碰可能犯错的事?
8.当别人赞美你时,是否认为他们言不由衷?
9.是否非得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才会出门,即使快迟到了也在所不惜?
10.是否做错了一件事就会闷闷不乐?
评析:
如果你有8条以上符合的话,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心态的自我测试(二)
请选择下列问题的答案。
1.你会因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懊悔不已吗?
a.根本不会b.偶尔会如此c.常常如此d.每次都这样
2.自己或别人若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都应该受到责备。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3.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4.不管做什么事,我都力求尽善尽美。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5.对许多事,如果不能做到理想的地步,我宁愿放弃,也不要让自己有不完美的感觉。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6.我不会因对现实问题的考虑,而降低对事情品质的要求。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7.我相信只要尽力,任何事都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8.任何小失误,我都不会轻易原谅自己。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评析:
选a为1分、b为2分、c为3分、d为4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若总分在24分以上,表示你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总分若高达30分以上,那你就是十足的完美主义者。
心理问题30猜疑
■内心深处,我不相信任何人
■问题描述
贺英原本性格温和,待人和气,可是近两年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快退休时,她时常向丈夫老张念叨,他们厂子里的某某总在算计她,企图使她在退休前犯错误;同车间的某某总与她过不去,就是看她快退休了讨厌她;等等。老张对此只是一笑了之,并没在意。后来,贺英提前办了内退,在家里种花、养鱼,日子很清闲。丈夫老张想,这回她可以静心休养了。没想到,她整天不是怀疑对门的邻居在议论她,就是猜疑楼上的人往她家阳台上扔东西。
每天老张一下班回来,她就叨叨个没完,有些想法让老张觉得幼稚得可笑。老张劝她几次之后,她却将矛头指向了老张,说他什么事都向着外人说话,总唱反调与她作对,甚至由此怀疑老张有了外遇,看不上她了。从此,贺英就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丈夫老张的身上,规定他每天下班后必须准时回家,稍晚一点她就再三盘问干什么去了。不准老张穿整洁的衣服,甚至不让他梳头理发,一见他收拾自己,马上就认为他要去约会。女儿有时看不过去了,说她几句,她就认为丈夫将女儿收买了,两个人串通好了气她,为此她伤心欲绝。
■问题分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吕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了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导致的悲剧。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的蛀虫,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他用心观察,觉得邻居走路、说话、神态都像是偷了他的斧子,他便肯定邻居就是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斧子,再观察邻居,觉得他说话、走路、神态竟全然不像小偷的样子。这位丢斧者为什么会对同一个人作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呢?这正说明猜疑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和推测,不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猜疑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
1.心理不够健康。他们常常会歪曲地理解别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别人赞扬他,他会怀疑是在挖苦、讥讽他;别人批评他,他会怀疑是攻击他;别人不理他,他又怀疑别人是在孤立他。狭隘的心胸使他无法容纳别人对他的正确评价。
2.思想方法主观。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人,用别人的举动来验证而不是修正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实,对别人产生怀疑。
3.缺乏自信。他们总要以别人的评价来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标准,很在乎别人说长道短。而当别人的态度不明朗时,他就往往要从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猜测、怀疑,自寻烦恼。
4.听信流言,不做调查分析,从而产生疑虑。
不管怎样,猜疑都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它会破坏朋友间的友谊,使彼此疏远,甚至会无端地挑起矛盾纠纷,也很影响自己的情绪。生活在猜疑中的人,很容易郁郁寡欢,缺少内心宁静。
爱猜疑的人,首先要开阔自己的心胸,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开朗、豁达、大度的性格。对需要澄清的事实,要诚恳地同别人交换意见;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过分计较;不必过分在乎别人的态度与说法。“未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走自己的路,任别人评说吧”,这些话都是鼓励人们心胸坦荡、豁达开朗的。人生在世,难免受他人的议论,只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相信别人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别人的意志去做,自己又怎么个活法?对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听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对待,静观事情的变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听流言,就暴跳如雷,迫不及待地找上门去讲理争辩。由于缺乏调查研究,找错了说理对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尴尬和被动。理智、冷静地对待别人的猜疑,这才是我们应持有的正常心态。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有时我们自己也喜欢猜疑,看到别人说笑,便以为他们在议论自己,心里就不痛快起来。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寻找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
■解决之道
一、积极地自我暗示
当自己正想猜疑或已陷入猜疑时,可暗示自己: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我好,他们的行为是善意的,并无恶意,是我多虑了,我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
二、转移思维
当自己胡思乱想瞎猜疑时,可转移思维去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这样心情会好些。
三、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
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重,许多无端猜疑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产生的基础。
四、用理智的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产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其实是很可笑的,但在没弄清楚事情真相时,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五、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六、学会使用“自我安慰法”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七、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同被疑者推心置腹地交心。若是误会,可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各自的想法为对方所了解,也有好处;若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群体。为避免猜疑,交往中一要力求实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证实前,予以“冻结”,不以怀疑为基础,进行“合理推论”。做到这两点,就能从猜疑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心理测试
猜疑心理的自我测试
请选择“是”或“否”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否经常认为别人不喜欢你?
2.你是否经常认为家人和朋友在背后说你坏话?
3.你心中是否已有给别人下结论的标准?
4.你是否认为多数伴侣在有机会又不被他人发觉的情况下会有不忠行为?
5.假如有人赞扬你,你是否经常怀疑别人的赞扬不是出于真心?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