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5(第 3/4 页)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要像卡鲁索那样,坚定地对非理性的我说:“请安静一下,我能控制你,你必须听我的指挥,你(这个小我)不准乱说乱动。”
你每天都在你的潜意识中根据你的思维习惯播种,所以你身体和你的环境所收获的就是你在潜意识中所播下种子的果实。
意识和潜意识代表心理的两重性,人的心理好比是一个花园,你就是心灵的园丁。
如果你说:“我不喜欢吃樱桃。”
如果你无意中喝了樱桃汁,你就会觉得不舒服。
因为你的潜意识对你说:“主人(意识)不喜欢。”
这一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工作方式。
如果你说:“如果晚上我喝咖啡,我会在夜里3点醒来。”
因此,一旦晚上喝咖啡,你的潜意识就会暗示你,好像在说:“主人想让你晚上睡不着觉。”
你的潜意识每天24小时不停地工作,不断地为你效劳,将你习惯思维的果实呈现在你的面前。
心理、精神、意志这些东西最奇妙,看不见,也摸不着,似乎它们本身没有一丝一毫的实际力量。
但是,你只要恰当地运用它们,充分掌握激发它们的技巧和方法,借由它们来影响潜意识,就能发挥出你想象不到的巨大的力量,创造出奇迹。
潜意识如同一部万能的机器,任何愿望都可以办得到,但须要有人来驾驶它,而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有心控制,只让好的印象或暗示进入潜意识就可以了。
潜意识大师摩菲博士说过:“我们要不断地用充满希望与期待的话,来与潜意识交谈,于是潜意识就会让你的生活状况变得更明朗,让你的希望和期待实现。”
只要你不去想负面的事情,而选择有积极性、正面性、建设性的事情,你就可以左右你自己的命运。
梦与潜意识的关系
研究人员认为,梦主要是由潜意识控制的。
潜意识是和意识相对的概念。
意识在医学、心理学及哲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但一般认为,意识,或者心灵,它涉及心理现象的广泛领域,既无处不在,也深奥莫测。
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反映内部和外界客观现实的机能;也是人在清醒时对自我和周围事物的觉知状态。
与意识相对而言,无意识则是人未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人不自觉的认识和体验的统一,是人脑重要的、辅助性的反映形式,是与语言没有明显联系的大脑皮层中兴奋较弱部位的活动。
1.潜意识的来源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与内心被压抑的愿望或观念有关。
当受到某种特殊刺激后,这些被压抑的愿望或痛苦就会以不正常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造成精神病。
这种被压抑在心灵深处的、平时意识不到的精神活动就叫潜意识。
弗洛伊德将“意识”分为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在他看来,前意识里边的东西,只要借助于注意,就可以进入意识。
但潜意识里的内容,想进入意识时,就要受到抗拒。
潜意识是每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但我们对它的存在又一无所知。
这一人类心理的决定性部分没有时间感、地点感和是非感,它像个婴儿一样对法律、伦理和禁忌一无所知,它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若不设法得到满足绝不罢休。
这种冲动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造成一个“追求满足”的固定需要,这就是“享乐原则”。
潜意识藏有我们童年的大概记忆,这些是我们以为早已遗忘了的,但实际上还珍藏着;它还包括我们自己感觉到的秘密、怨恨、爱以及某些强烈而原始的热情和欲望。
一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上居然会有这些不道德的观念和欲望。
我们醒着的时候,潜意识因素大大地影响与掌控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影响我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在夜间,它又出现在我们所做的梦里。
潜意识里的东西,还可以通过升华的方式出现在意识里,把那些可能是不道德的违反伦理的强烈潜意识愿望和诉求,利用升华作用而以较能接受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当中。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必由之路。
2.潜意识的特征
(1)潜意识具有原始性。
潜意识是人的精神机构中最初级、最简单、最基本的因素。
它的产生早于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是经过发展而转化了的潜意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潜意识都能成为意识,这取决于外部环境和潜意识本身的性质。
(2)潜意识具有冲动性。
由于潜意识的原始性才使得潜意识具有很强的冲动性、活跃性。
潜意识的冲动性来自它的原始性,它在人的心理序列居于领先地位,最先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出现。
(3)潜意识具有非时间性。
(4)潜意识活动具有非道德性。
(5)潜意识具有非语言性。
在潜意识或本我中没有思维的概括能力,它的表达主要是借助知觉材料,并无语言参与。
3.潜意识的心理意义
潜意识会导致人做梦,而潜意识对清醒时的我们又有哪些意义呢?
(1)观察到自我潜意识心灵的存在。
梦能够充分显示出人类体验的两分性——意识能力与潜意识能力。
在梦中,我们的潜意识心灵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具有实体感。
此时,对潜意识心灵戏剧化呈现出来的产物,我们可以触摸和感受到。
呈现出极强的真实性。
(2)熟悉自己潜意识心灵。
因为意识使我们可以和自己做的梦做有目的的交互作用,所以我们就能够对自己的梦境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体验。
(3)承认潜意识是我们心灵的伙伴。
(4)接受“自我”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
梦既是潜意识的思维工具和潜意识思维的成果,通过对梦的解释,就能挖掘出深藏在梦里的潜意识的高度智慧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因此,梦境的剖析对于分析心理以及心理调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潜意识在梦中是怎样体现的
梦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梦的研究证明了潜意识活动的丰富性,是研究被压抑的潜意识的最便利方法,梦的研究可视为研究神经病的引线。
梦不完全是一种躯体现象,而是一种不规则的反应的产物或物理刺激所引起的有意义的心理现象。
梦代表一种警告,一种决心,一种准备,代表人的潜意识历程。
梦的隐含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心理动作,梦的内容的改造是为了满足潜意识的欲望。
梦是心灵在睡眠中对前一日或前几日经验的反映,是醒时心理活动的继续。
梦的元素本身并不是原有的思想,而是梦者所不知道的某事某物的化装的代替物。
解梦就是利用梦者对这些元素的“自由联想”使它被代替的观念进入意识之内,再由这些观念,推知隐藏在背后的原念。
自由联想不仅依赖于解梦者所给予的刺激观念,而且有赖于梦者的潜意识活动,即有赖于当时没有意识到的含有强烈的情感价值的思想和兴趣(即情结)。
梦之所以奇异难解,是由于梦的化装作用,化装的主要动因在于梦的“检查作用”。
凡是在梦中较明确的成分之中,出现一种在记忆里较模糊的成分,这便是检查作用的结果。
检查作用常用修饰、暗示、影射等来代表真正的意义;而梦的元素中重心的移置和改组则是检查作用的有力工具。
可见,材料的省略、更动和改组,是梦的检查作用的活动方式和化装作用的方法。
检查作用的本质是自我本能的理性规范对性本能的潜意识冲动加以审查、删略和变形。
检查作用和化装作用相互制约,被检查的欲望愈强,化装程度愈大;检查的要求愈严格,则化装愈繁复。
化装的功用在于以自我所认可的倾向对夜间睡眠里出现的不道德“恶念”施行检查,即进行内心批判。
梦的工作所回溯的时期往往是原始的或退化的,即退回个体的幼年或种族的初期。
幼年的经验在记忆中往往是一个空白,只有通过彻底的分析才能将它们召回。
梦的这种倒退作用,不仅是形式的,而且是实质的;不仅将我们的思想译成一种原始的表现方式,而且唤醒了原始的精神生活的特点。
这些古老的幼稚的特性,以前曾独占优势,后来却只得退处于潜意识之内。
强烈的被压抑的潜意识加上有意识思想的影响,构成了倒退作用的条件。
这可视为关于梦的性质的最深刻的了解。
梦是欲望的满足。
这是梦的主要性能,这种满足主要指欲望内容的满足,至于某些梦中不快的情感则维持不变。
事实上,梦者常常摒斥和指责一些原可产生快感的欲望,这时焦虑就乘机而起,以代替检查作用。
焦虑表明被压抑的欲望的力量太大,非检查作用所能制伏。
人类的精神生活中颇多“惩罚”倾向,它们强大有力,可视为某些“痛苦”的梦的主因。
惩罚本身也不失为一种满足,它满足的乃是检查者的欲望。
昼梦则是幻想的产物,是野心、夸大和性爱欲望的想象的满足,用来满足梦者的各式各样的野心和情欲——文学艺术就是以这种昼梦为题材的产物。
一言以蔽之,梦是了解认识潜意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渠道。
潜意识具有预测性吗
梦与现实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梦的现实,将是枯燥而空虚的,梦为现实生活填补了空缺,也帮助人放松了处于紧张状态下的神经;梦的基础来源于现实,离开了现实,梦也将不复存在。
根据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往后再发生的事会成为一种必然,这种必然原本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潜意识是梦的源头所在,梦因此具有预见性。
当人们开始着手做一件事时,潜意识就会根据人的本性和种种客观因素对这一事件的发生及其结果做出预测,而人本身并不会真正想到这些,它完全隐藏在潜意识里,不能被人发现,却是真实存在着的。
在做梦的时候,这些存在于潜意识里的想法或情景等就会反映在梦境当中。
梦醒后的一段时间里,现实世界则有可能发生与梦境相同或类似的事件。
一个学生讲叙其初三时的一个梦境。
睡前,她在做物理练习题,而临睡前做的最后一道题她并未解出来,由于困倦便沉沉睡去。
梦中,她又在做那道物理题,借助了计算器,在就快醒时解出了答案,醒后发现,那道题的正确答案正是她梦到的答案。
该梦者在长时间做同一门功课的题后,思维开始混乱,原本在正常状态下能够解出的题却解不出来了,然而潜意识中存在的智慧却不受影响,于是通过梦的形式传达给梦者。
因此,可以看出,潜意识有时也会使梦通过象征的形式向梦者传达信息,所谓梦的预见性实际只是潜意识对现实事物的客观分析的结果。
太过真实的梦会扰乱人的正常思维,使梦幻与现实混淆。
生活节奏较快、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天中接触的事物大都是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而很多事物也在经历的过程中逐渐进入潜意识中去,而梦者本身并不会感觉到这一点,只有进入梦境之后,这些早已被储存在潜意识中的东西才会被反映出来,而反映在梦中的场景却像自己经历的一个真实事件。
梦者醒后一般不会对整个梦记忆得很深,往往在一段时间以后,当回忆某件事或某个细节时,将会分不清到底是梦还是现实。
如果这样的情况频繁发生,则会扰乱人的正常思维。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梦者本身,因为这样的人的生活长期都处于一种固定模式下,很少接触相对新鲜的事物。
如此便使潜意识中储存的信息相对单一,便不能构成丰富多变的梦境。
梦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使人愉快的梦可以保证人健康积极地度过一整天;与现实太过类似的梦不但不会使人在睡眠中放松自己,反而会增加压力,使人变得消极并且思想受束缚而机械化。
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提出梦是人的欲望的反映,与愿望有关,然而较为现实的(即通过努力可实现的)愿望很少在梦中有所反映,幻想中非现实的愿望则会频繁在梦中得以实现,而且这种愿望必须是长时间存在于人的脑海,而非短暂的冲动。
同样,每个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对某一个或几个事物而感到恐惧,那些使人长时间感到恐惧的事物也会为梦所反映出来。
比如,小孩会经常梦到大灰狼、鬼怪等一些大人常常为他们描述的事物;长期为一种病所折磨的患者则会梦到与自己的病有关的事,而这样的梦常常表现为噩梦。
不论是由愿望引起的梦还是由恐惧的事物引起的梦,都经常与现实相反,即反梦。
虽然与现实相反,这样的梦却对人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尤其由恐惧产生的梦,它往往能揭示梦者自己本身未意识到的缺点与不足,以警示梦者需要改进。
潜意识的内容与它相对应的梦是有因果联系的,因此将潜意识转化为前意识可以控制人不做某个梦。
通常潜意识都是不能被人感知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潜意识中有些什么,也无法感知它的存在。
而前意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人的日常行为、语言等都受它的支配。
梦是潜意识的产物,即梦来源于不可感知的潜意识而基本不会以其他形式或途径产生梦。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