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3(第 2/4 页)
夜里,元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穿着衮衣倚立在槐树旁边上。
第二天,元渊前往解梦大师杨元慎处讨教。
杨元慎听罢,沉吟良久,对元渊道:“公将位至三公。”
元渊高兴地走了。
元渊离开后,杨元慎小声对身边的人说道:“死后得三公耳。”
众人不解,杨元慎解释说:“衮衣为三公所穿,‘槐字,‘木旁‘鬼,不是明白无误地在说他只能死后位至三公!”
后来,元渊果真在死后才被追封为司徒(属三公位)。
梦,本来只是人生大观园中的普通一景,但只因扑朔迷离,难于捕捉,才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好奇。
人的一生,有很长的时间都是在梦乡中度过的。
古代的解梦高手们,用各种独特的方式对人们的各种梦境做出解释,虽然未必有科学依据,却由于其故事的传奇色彩,他们也成了中国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古代占梦术应遵循的原则
初始梦和重复梦是最常见的可解析的梦。
初始梦,顾名思义就是做梦人向解人陈述的第一个梦。
这类梦的特点是奇异、怪诞,极易给做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能传达出做梦人的潜意识。
重复梦是指那些在梦境中经常出现、内容、主题基本相似的梦。
这种梦一直都是心理学家、医学家等科学家的关注对象,因为这和人的身体、心理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身患疾病的人常做这种梦,因为病变让他们的脑细胞长期接受刺激,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按照我国古代占梦术的原则,有几种情况的梦是不可以占的,这就是“梦有五不占”和“占有五不验”。
所谓“梦有五不占”,就是指有五种梦不能入占。
其一是神魂未定而梦者,不占。
这是因为梦是由人的神魂感应所产生的,按照道教的理论,人的精神由魂与魄共同组成,民间口语常说“丧魂落魄”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它们是人的精神的阴阳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魂由阳气组成,阳气轻清,这样魂之中精神的因素便较重,大体相当于神;魄为阴气,沉滞粗重,是构成人形的基质。
所谓梦便是人的阳气与天地万物的阳气相互感通,具体依据梦中所现事物的不同,象征着不同的感应对象。
古人认为,人在神魂未定的状态下所呈现的梦象不是精魂所感,而是精魂未定下的浮想。
这种浮想不是占梦术上的“真梦”,因此便不能呈现吉凶之兆。
其二为妄虑而梦者,不占。
所谓妄虑而梦,是由于白天各种邪想而致梦。
按照佛教的认识理论进行分析,邪想所梦一般不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为,这六识都是因感而发,属于短暂的、浅显的感应。
这种感应一般都是无意义的杂想,不包含吉凶的真机。
只有进入到第七识未那识,因其中有次层之真我存在,这种真我是生动活泼、真机盎然的,只有在深层的梦中才会显现出来。
另外,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实在的大我,此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任何梦象存在。
那么,什么是妄虑而梦呢·举例来说,白天看见一女子,美貌绝伦,如同天仙,晚间便在梦中与之相蚺,甚至云雨一番,颇能快人心意,醒来之后,但见下体粘湿,方知是白日春梦。
这种梦想便是因眼识而致梦,纯属邪想所致,没有任何“天机”藏于其中。
其三为寤知凶厄者,不占。
这是说梦中所兆极其典型,用不着再占。
当然也有少数人为了逃脱“天数”,强行卜占,那么其间的灵验,便值得怀疑了。
明代陈士元的《梦占逸旨》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据《左传》记载,有一个名叫声伯的人,梦中渡洹水,并食琼瑰,奇怪的是在梦中又哭又歌。
声伯自己便很通晓占梦术,醒来之后,知道是一个凶兆,惧而不敢占。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知道天命难违,为了求得心理安定,便强占为吉,结果只过了一天,便呜呼哀哉了。
因为此梦按照占梦术解释,实在是一个死象,梦中所为都是送亡魂的仪式,其凶是不言而喻的。
其四为梦而未终、中途惊醒者不占。
在古人看来,一个负载吉凶之兆的梦都是有首有尾的。
因为梦其实就是一种象征语言,按照古代占梦家的说法,这是神明向人晓谕的语言。
如果梦而未终,尤其是中途被人吵醒,那么便是神谕未明,不可轻易占卜。
当然,如果梦境已尽,梦中的意思比较完整,那就不在此例了。
最后,梦虽有终始但醒后忘佚大半者,不占。
这条不难理解,有些人做梦,但是梦后便完,或者是梦醒之后,只能记起一些杂乱的情节,对这些杂梦也不能进行占断,因为其间的“真机”已被扰乱。
另外,古代占梦术对占梦者也有严格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人读了梦书之后都能成为占梦士,只有符合某些特殊条件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占梦家。
否则,即使强行卜占,也没有灵验可言。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神在梦中晓谕的语言,只有那些能跳出梦境、不为梦象所囿的人才能破译。
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一致的。
古希腊时期,阿波罗神庙的神谕是极其灵验的了,但也只有那些能够沟通神人意志的巫士们才能晓知。
即使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圣哲,也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清楚“苏格拉底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这句神谕的真正意思。
同样,在古代中国,对占梦者也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不符合这些要求,占梦时就不能灵验。
这便是著名的“占有五不验。”
第一,占梦之人,昧其本原者,不验。
这句话的意思,按明代陈士元的解释是:“梦有本原,能通乎本原,则天地人物,与己一也。”
占梦者必须对人之际、宇宙万物的道理参究透彻,才能占断天下之梦。
也就是说,人生如梦,睡梦之梦为小梦,人生为大梦。
占梦者自己必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然后才能为人占梦,否则以梦中入占梦中事,那就是一笔糊涂账。
按照这种理论推测,最高明的占梦家便是宇宙的大觉悟者。
这种人能占尽天下之梦,并由梦而觉,直至成圣成仙。
像著名哲学家庄子,便是这一类人。
庄子说:“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大梦也。
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困哉!”
当然,这里所要分析的占梦并不是占人生大梦,而是占梦中之梦。
古代的占梦家认为,并不一定要将宇宙的大道理悟彻,只要牢记人生如梦这一原则,不深陷梦中之境就行了。
如果能再由占梦所为,有所领悟,由小梦而觉大梦,那将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第二,术业不专者,不验。
古人认为占梦者——定要熟读梦书,掌握基本的梦占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遵循正确的途径,将神之所示,明白无误地破译出来。
另外,一个高明的占梦家必须善于联想,从细微的象征中找出吉凶的征兆,否则就有可能对神谕熟视无睹,难得要领。
第三,精诚未至者,不验。
古代的占梦术就是要将梦者的感应明白地揭示出来。
有些梦象明白易懂,有些则迂回曲折、扑朔迷离,这就要求占梦秆必须虚其神明,以精诚的态度去感知梦境所示,这样才能揭示梦象的含义。
《周易》讲:“思之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为通之”,这就是对占梦术的最好诠释。
否则随意而占,不假思索,就不能成为一个高明的占梦家。
第四,削远为近小者,不验。
这一条是指占梦者不能将道与术分裂。
古人认为,占梦虽属小术,但其中也蕴含着大道之理,可以由术而通向大道。
后来的一些术数之士,割裂道与术的关系,把占梦局限为只言梦境吉凶的小术,不懂得由梦中之梦了解人生之梦,由小觉转入大觉的道理。
这样就会使占梦成为一门小术,不但不能灵验,也不可能通入大道。
第五,依违两端者,不验。
古人认为,对梦境所预示的吉凶,占梦者必须明白地揭示出来,不能含糊其辞,依违两端。
否则就违背了占梦术的原则,成为欺世盗名之徒。
易经与解梦有什么关系
以梦的解读方法去看易经,也会有一些发现。
《易》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几部著作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几部著作之一。
以汉代开始易学就兴盛于中国,两千年以来研究易学的著作汗牛充栋,几乎绝大多数古代学者都对它有所研究。
后来,《易》被称为《易经》,成为科举取士中的必修课,读它的人就更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易经的各个方面都曾被无数才智之上苦心研究过。
在今天,我们试图在易经研究中获得新的发现已不是件容易事,获得较大的发现更好像是天方夜谭,如果说是由一个并非专攻古文的人获得较大发现,那可以说像是个笑话了。
有人曾提出过一个胆大的想法,易经中卦辞和父辞有些是对梦境的描述。
他的观点是认为易经的一个来源是占梦的著作,易经中大多数卦辞和爻辞以及占断是梦和对梦的占断。
占梦和龟占、蓍草占相结合构成了易经。
他们认为梦书与易经有“亲缘”关系。
易经中的描述和梦象有哪些联系呢?
为什么梦象会进入易经呢?
学者们认为,这是古人用龟占、梦占等占卜方式相结合而造成的结果。
为了保证更可靠,古人同时应可多种占卜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那么,在用八卦以至六十四卦占卜时,也会参考占梦的结果。
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要对照这两种占卜方式。
对照的结果,自然是将有类似的占断的放在一起,相互参照。
我认为就是这样,古人最后把梦书的内容放进了易经,按六十四卦把常见的梦象进行了分类。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假设传说中周文王被囚期间创造易的事件是真实的,那么,被囚的他在占吉凶时,当然除了用蓍草,最方便的就是解梦了。
因为被囚的人,最有时间去做梦和思考。
当然,我们说易经中有梦象,也并不是说易经中所有的描述部分都是梦象。
有些显然不是梦,如“帝乙归妹”,是典故,还有一些是不是梦很难说清楚。
这类事在科学发展史上其实极为常见。
许多大科学家看不到极容易被看到的事实。
原因往往是,他们的思维受固有定式的影响,已经紧紧粘附在旧的思路上了,因而也就不容易转换到新思路上。
如易经,其中有哲学、有伦理,有数术,吸引着无数学者在这些方面下工夫,但学者们却较少作为一本占卜的书去看易经。
而江湖术士虽然努力用它卜卦,却少有人对它的起源和演变这类问题感兴趣。
因为,此书作为占卜书的最基本的问题却被人们忽视了。
如果我们抛开两千年来人们对易经的一切注解。
评论和衍化,用看古代卦书的眼光看它,我们就会很容易接受这个论点;它包含占梦的内容。
而不用占梦书去解释,许多经文将不可理解。
下面我们对卦辞和爻辞予以初步分析。
易经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本文部分,称作经;二是解说的部分,称作传。
经由六十四个卦以及所附的卦辞爻辞构成,据说是由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时所著。
也有人说交辞不是周文王写的,而是周公写的。
但无论如何,经是易经中更古老的部分,我们探讨关于易经的来源的问题,经是更可靠的。
易经的传包括象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相传为孔子的著作。
传只是孔子作为后人读《易》时的读后感,对理解易的来源来说,传的可靠性就差多了。
易经的卦辞和交辞,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某个形象或事件的描述,第二部分是吉凶的占断。
如:履虎尾,不咥人,亨。
(履卦卦辞)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履虎尾,不口至人”(踩了老虎尾巴,老虎没咬人),这是一个描述,二是“亨”(顺利)这是一个占断。
再如:出涕沦若,戚嗟若,吉。
(离卦,六五交父辞)。
可分为“出涕沦若,戚嗟若”(哭得泪水直流,一阵阵叹气),和“吉”(吉祥),这两部分。
大多数卦辞都没有前一部分,只有详细的占断。
如:乾;元,亨,利,贞。
(乾卦卦辞)。
据刘文英先生考证,贞就是古代的“占”字的别体。
这卦辞的意思是:乾卦,万事顺利。
没有描述什么形象。
再如:咸,亨,利贞,取女吉。
(咸卦卦辞)意思是,咸卦,顺利,娶妻的人占卜吉祥。
也没有描述什么形象。
而大多数交辞却都有前一部分。
如枯杨生禾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大过卦九二爻交辞)。
前一部分“桔杨生禾弟”(枯杨柳生出新叶),后一部分“老夫得其女妻,元不利”,(占断老人娶到了年轻妻子,没什么不好的。
)。
描述部分是什么?
如果按过去的认识,说易经只是从龟占或春占中发展出来的,那么这本占卜书的卦辞父辞似乎应该是没有前边的描述部分才更合适。
龟壳烧出乾卦来,占卜者说,是乾卦,什么事都会顺利。
这合乎情理。
卦辞,特别是爻辞,又何必加上一段描述的话呢?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