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第 2/4 页)
违复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
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咨诲。
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在诸葛亮治理下,蜀汉政治较刘璋时期有很大改善,且与魏吴两国相比,也在策略上略高一畴。
首次发现台湾岛是在什么时候?
三国时,有一次几个渔民在海上遇难,被东吴的士兵救上岸来,并予以热情招待。
渔民们告诉东吴的官员,海中有一个叫夷州的岛,环境幽美,四季如春,而且生长着许多奇花异草。
孙权听说了,召集群臣一同商议。
将军卫温站出来说:“我们北有魏国,西有蜀国,只有东南方向有发展的余地,如果我们占领了夷州,和南方的国家结为同盟,实力一定会大增,那时候北上攻魏也指日可待了。”
孙权听了连连点头。
卫温又主动请缨,愿意带兵出海去寻找夷州,孙权答应了。
公元230年,卫温带领万人的船队从章安(今属浙江椒江市)启航,按照渔民们所说的路线开始向南航行。
一路上海浪滔天,有好几次大船都险些遇难。
卫温一直镇定自若地指挥着船队,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险。
船队行了几日,忽然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出现了一座岛的影子。
士兵们兴奋地大叫起来,加快了航速,岛屿越来越清晰。
船队靠岸后,卫温带领士兵登上了海岛。
岛上林木葱郁、花草繁茂,到处充满着生机。
岛上住着很多土著人,一开始对卫温的士兵充满了敌意。
卫温等人在树林后的山脚下安营扎寨,上山打猎,将大部分猎物分给了当地人,与他们渐渐开始了友好的交流。
后来,东吴的士兵由于对夷州的气候非常不适应,军中得病的人越来越多,卫温只好下令返航,并且将夷州当地的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
后来考证,夷州就是今天的台湾岛。
诸葛亮生前的最后一个计谋是什么?
诸葛亮临终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把杨仪叫到身边,嘱咐说:“我死之后,军中大事全交给你,魏延对此次出兵不满,可能叛乱,你要把马岱将军安排在他身边,如果他谋反,就让马岱杀掉他!还有,我死之后,要绝对封锁消息,否则司马懿会乘机出兵。
如果他出兵,你们可把我的木像推到军前,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计策,必然会大败而归。”
诸葛亮说罢,已经奄奄一息,这时李福骑快马赶到,一见丞相已经昏迷过去,边哭边说:“我要是早来一步,就可以问一问丞相百年之后,谁来接替他。”
过了一会,诸葛亮苏醒过来,李福立即上前,刚想问,诸葛亮便用细弱的声音说道:“不用问,我知道你的意思,我死之后可让蒋琬来填补我的职缺。”
“那蒋琬之后呢?”
李福赶紧问道。
诸葛亮的声音越来越小,用尽全力,才勉强说出两个字:“费祎。”
说完,便落了气。
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蜀军有条不紊地撤退。
司马懿得知蜀军撤退,便说:“蜀军退兵,一定是诸葛亮已死。
我们可乘此良机,一举消灭蜀军!”
于是,司马懿亲自率军直奔蜀军。
姜维一看魏军快追上了,立刻停止退兵,让军队扎住阵脚,令士兵手执“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大旗下面有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一人,羽扇纶巾,神情自若,正是诸葛亮。
司马懿大叫一声:“上当了,诸葛亮没死,快撤!”
魏军也远远看见了诸葛亮,也都知道诸葛亮的厉害,一听主帅让撤兵,立时四处奔逃,一口气跑出五六十里地。
蜀兵追杀了一阵,便火速撤兵。
蜀军安全撤到了谷中,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仰天长叹:“诸葛亮乃天下第一奇人,我能断其生却不能断其死,我的才能无法和他比啊!”
司马懿知道已经无法追赶蜀军了,只好班师回朝。
姜维率领大军正在后退,却遇到魏延。
两军展开战斗,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当晚安排在魏延身边的马岱将其杀死。
姜维、杨仪叹道:“丞相乃神人也!”
什么是中国最早的智能机械发明?
马钧是三国时魏国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家,他奇思绝世,被时人称为“天下之名巧”。
马钧简化了绫机的机械结构,使其生产效率提高了四五倍。
马钧还改进了提水灌溉用的翻车,使其成为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有利于农田灌溉,在中国农村中得到长期且广泛的应用。
他还将百戏塑型加上原动力和传动机械制成水转百戏。
他试制的轮转式发石机,能射数百步远。
马钧的这些发明为当时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235年,马钧受魏明帝之诏制作指南车。
他利用差动齿轮机械构造原理,在双轮单辕车上立一木人,车刚刚起动时,使木人手指南方,由于齿轮作用,不论车行的方向怎样改变,木人始终手指南方。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智能机械发明。
哪一战决定了蜀国的灭亡?
公元263年,钟会受司马昭之命,统率三万人马,进攻据守剑阁的姜维。
姜维得知汉中已失守,把剑阁守得牢牢的。
钟会正想退兵,邓艾赶到了。
邓艾让钟会在这里与蜀军对峙,自己领兵从阴平小道穿插到蜀国的后方,这样就会攻破蜀国。
钟会觉得邓艾的想法根本行不通,但一看邓艾很坚决,也就马马虎虎地应付了几句。
邓艾派自己的儿子邓忠作先锋,每人拿着斧头、凿子,走在最前面,打开小路通道,自己则率领大军紧跟在后。
最后,邓艾他们到了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走了。
大家一看悬崖深不见底,禁不住抽了一口冷气,好多人打了退堂鼓。
邓艾当机立断,亲自带头用毡毯裹住身子先滚下去。
将士们不敢落后,照着样子滚下去。
士兵们没有毡毯,就用绳子拴住身子,攀着树木,一个一个慢慢地下了山。
邓艾集中队伍,对将士们说:“我们到了这儿,已没有退路了,前面就是江油。
打下江油,不但有了活路,而且能立大功。”
镇守江油的将军马邈没料想到邓艾会从背后像天兵一样出现在眼前,吓得他晕头转向,只好竖起白旗,向邓艾投降了。
邓艾占领了江油城,又朝绵竹方向前进。
蜀军驻守绵竹的将军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魏军人数太少,双方一交战,就吃了个败仗。
邓艾攻下绵竹,向成都进军。
蜀人做梦也没有想到魏兵来得这么快,再要调回姜维的人马已来不及了。
后主刘禅慌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找不出好的办法,最后大臣谯周提议投降。
于是,后主刘禅就派侍中张绍等捧着玉玺到邓艾军营里去请降,蜀国就这样灭亡了。
绘制地图的标准是谁制定的?
裴秀,字秀彦,河东闻喜(在今山西)人,出身于官僚世家,曾担任过司空等职,掌管土地、制图等工作,在制作地图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裴秀的最大成就是制成“制图六体”,即制图所应遵循的方法和规律,共有六条。
它们是:一、“分率”,即比例尺;二、“准望”,即方位;三、“道里”,即距离;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
其中后三条说明各地间由于地势起伏、倾斜缓急、山川走向而产生的问题。
裴秀认为以上六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如果地图上没有比例尺的标记,则不能确定距离的远近。
如果只有比例尺的标记,而无方位,则某地的方向虽然从某一方向看是对的,但从其他方向看就不对了。
如果只有方位的确定,而无道路的实际路线和距离的表示,那么在有山水相隔的地方就不知该怎样通行了。
如果只有路线和距离的标记,而无地面高低起伏和路线曲直的形状,则道路的远近必定与其距离不符,方向也弄不清。
所以六条准则必然综合运用,相互印证,才能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距离和地势情况。
因此可以说,现代地图学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投影以外,裴秀都已谈及了。
我国绘制地图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据裴秀所规定的“六体”。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