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3)(第 1/4 页)
第六卷 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3)
李广为何到死难封侯?
“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拼杀七十余场,胜多败少,是匈奴人心目中最可怕的劲敌。
但是,李广却因各种原因总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手下的将校们被封侯的人已有几十个,而李广自己却依然没有被封侯。
一齐出道且能力和声名都远远在自己之下的堂弟李蔡已经身为丞相,位列三公之尊时,李广依然是一个普通将军。
李广有一次私下和占卜天象的王朔讨论自己难封侯这件事。
王朔问他:“你是否做过违背良心的事?”
李广想了一下说:“我镇守陇西的时候,羌人曾经起来造反,我用计哄骗他们,使他们投降了,后来我又用计把这800多投降者在同一天内杀死了。
这是我引为遗憾的大事。”
王朔叹息道:“给人带来灾祸的事,最严重的莫过于把已经投降的敌人杀掉,这就是将军所以没有被封侯的原因。”
为什么说桑弘羊是理财高手?
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汉武帝时大臣,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13岁入侍宫中。
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深得汉武帝刘彻宠信。
刘彻在位时,由于连年征伐匈奴,需要花费大量钱财,于是找来桑弘羊商议。
刘彻问桑弘羊:“朕决心抗击匈奴,但和匈奴打仗需要大量军费,能不能增加农民的税收?”
桑弘羊说:“不可以。
现在农民的负担够重了,除了交地税、服劳役外,还要用现钱缴纳赋税。
如果农民不堪重负,他们会起来反抗,政局就会不稳定。”
刘彻问:“到哪里去筹集军费开支所需的钱呢?”
桑弘羊说:“天下有的是钱,却不掌握在您的手中。
如果把它们拿出来,别说这点军费开支,就是要再多的钱也没问题。”
刘彻一听,急忙问道:“你快说,从什么地方弄钱?”
桑弘羊说:“本朝开国以来,冶铁煮盐都是商人去做,这些商人垄断了盐铁的生产和买卖,开采费用又不高,所以获利丰厚。
如果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回来,由官府实行专卖,既对国家财政有利,又能抑制豪强势力。”
刘彻高兴地说:“好,朕就按你的办法去做。”
桑弘羊在刘彻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财政经济改革措施,用他卓越的理财能力,为西汉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陵降匈奴有什么隐情?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勇猛善战,非常有才能,却受制于无能而又狂傲自大的上司李广利。
李广利嫉才妒贤,心胸狭窄。
公元前98年,李广利率领1万精兵从酒泉出发,从天山右侧攻击匈奴右贤王的军队。
以李陵之才能,本当担任一方要职,冲锋陷阵,然而,李广利却准备让他管后勤辎重。
报国心切却又不谙世故的李陵自然不愿意,便对刘彻说:“如果给我5000精兵,我就可以直接冲进匈奴单于的大帐!”
刘彻听后很高兴,真给了李陵5000精兵,让他攻击匈奴。
一个月后,李陵的军队到达浚稽山(今蒙古图音河南),与单于的3万骑兵相遇。
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汉军。
李陵赶紧命令军士放箭,千弩俱发,匈奴兵应弦而倒。
匈奴兵溃逃,汉军乘胜追击,杀掉数千人。
单于大惊失色,又聚集了镇守其他地方的8万兵马攻击李陵。
李陵寡不敌众,边打边后退,向南走了几天后,才到达安全地带。
这次,李陵的士兵又杀了匈奴兵三千多人。
面对如此强劲而毫不畏惧的对手,匈奴以为自己面对的乃是汉军精锐;而且此时李陵已退至离汉朝边塞不远的地方,单于也担心自己会中敌人引敌深入而围歼之计,因此准备撤走。
就在这时,汉军中一个军官投降匈奴,并告诉匈奴,李陵的军队并没有后援,并且箭矢也快用完了。
单于大喜,更猛烈地攻击汉军。
最后,李陵军队的士兵几乎死光,李陵本人也被匈奴俘虏。
刘彻听说李陵被俘,便杀了李陵全家老小。
本来,李陵是想逃回去继续为汉朝建功立业的,当刘彻杀了他全家后,他很难过,无奈之下,就投降匈奴了。
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司马迁的祖先做过周代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丰富,在汉武帝时担任太史令。
司马谈寄望儿子能够传承自己的学业,自幼就对司马迁进行全面的教育。
司马迁10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尚书》等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在文学和历史两方面打下了坚厚的基础。
从20岁开始,司马迁到各地去游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司马迁每到一处,凡是典籍中有记载或传说中著名的地方,都要亲身去考察踏勘,拜访当地的老年人。
经过长年的游历和考察,司马迁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为写作《史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因病辞世。
司马谈生前正着手撰写一部历史书,已经搜集准备了材料,但才要动笔,便重病缠身。
弥留之际,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手再三嘱咐他要了却他的心愿--著史。
司马迁眼含热泪,连声应诺,接受父亲的遗训。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撰写父亲没能写完的史书。
这时,他有机会接触中央政府的各种文件档案,并且在皇家藏书中博览了许多珍贵的书籍,知识更为丰富了,搜集到的资料也更加完备了。
然而,当司马迁48岁时,无妄之灾突然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司马迁的好朋友李陵被匈奴所俘,刘彻一怒之下,将他的全家都处死了。
李陵得到这消息,被逼无奈投降了匈奴。
司马迁与李陵相识多年,对李陵较为了解,他在刘彻面前为李陵辩解,触怒了刘彻,受到宫刑的处罚。
虽然没有危及生命,却令司马迁蒙受了巨大的耻辱。
司马迁悲痛万分,几次想要自尽,可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完成,不甘心就此死去。
司马迁决心顽强地活着,将那部史书写完。
经过多年的艰辛笔耕,在53岁时,司马迁基本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计130篇,52万多字。
其中包括“本纪”12篇,按帝王年代、世序记载帝王的事迹;“表”10篇,用列表的方法记载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简明实用;“书”8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世家”30篇,记载各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史事;“列传”70篇,记载重要官吏、名人、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其中还有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
你了解苏武的传奇经历吗?
公元前100年,刘彻正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却派使者来求和,还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都放了回来。
刘彻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一行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匈奴单于居住的地方。
单于见苏武送礼上门,以为汉朝软弱,所以对苏武及使臣们极其傲慢无礼,并企图利用前次投降匈奴的汉朝使者卫律威逼苏武卖国求荣。
苏武严辞拒绝叛徒卫律的游说,把叛徒卫律骂得狗血淋头。
于是,单于决定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借此逼他屈服。
当时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
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
几天过去了,他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苏武软硬不吃,便下令把苏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去放羊。
临行前,单于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