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秦时明月汉时关(3)(第 2/4 页)
有时苏武饿得没有办法,就掘开野鼠洞,掏洞里的草料来充饥。
每天,他一面放羊,一面抚弄“节杖”,希望总有那么一天,能够拿着节杖,重返汉庭。
公元前85年,匈奴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裂成了三个部落。
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求和。
公元前81年,汉朝与匈奴几经交涉,匈奴才把苏武及其随员共9人放回长安。
王昭君为什么出塞?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为了巩固和汉朝的关系,他提出了“和亲”的请求。
汉元帝为了保证北部边境安全,决定挑选一位漂亮的宫女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妻。
后宫的宫女听说要她们远嫁塞外,没有一个答应。
正在管事的太监急得团团转时,来了个应募人,她就是王昭君。
宫中的无聊生活,使王昭君感到厌倦,现在有了跳出樊笼的机会,她不愿放弃。
管事的宦官立即上奏汉元帝,汉元帝下旨应允。
王昭君出行的那天,长安街道张灯结彩,京城的大小官员都来给她送行。
王昭君出塞时带去的礼物非常多,一长溜骡马的背上驮满了东西,别的不说,光是丝织品就有一千八百匹。
呼韩邪单于欣喜万分,既娶到年轻美貌的妻子,又加强了同汉朝的关系。
他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给匈奴带来安宁的皇后。
王昭君出塞后的第二年,给呼韩邪单于生了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长大后被封为右日逐王。
几年以后,呼韩邪单于病故,他的另一个儿子复株累单于即位。
按照匈奴人习俗,复株累单于娶王昭君为妻。
以后,王昭君又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叫须卜居次,次女叫当于居次。
汉哀帝为什么会失江山?
公元前7年,刚继位的汉哀帝无心处理国政,只顾宠爱那个柔媚的弄臣董贤。
董贤是太子的侍从官,年少又漂亮,哀帝看上了他,起居相随,形影不离。
一次,两人白天睡在一起,汉哀帝一觉睡醒,想从被窝里爬出来,可衣袖却被董贤压住,欲将衣袖掣回,又不忍惊动董贤。
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来,一时性急,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
从此,汉语有了“断袖之癖”一词,成为同性恋代称。
哀帝封董贤为大司马,仍嫌不够,在一次宴会上竟然说:要把天下也让给这个22岁的白面相公。
后来,哀帝死,董贤失掉靠山,被抄家。
哀帝如此忠于“爱情”,国事当然糟得很,哀帝死后不到10年,王莽就篡汉。
真是“断袖之癖”失江山啊!
王莽改制的结局如何?
公元前16年,王莽受叔叔王商的推荐,被汉平帝拜为新都侯、光禄大夫。
又过了几年,他的叔叔、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年老退休,王莽就代替他做了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
这时的皇室中,仅还有成帝、哀帝的外戚,以及王莽自己的一个叔叔王立,能够与王莽争权。
为防止他们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王莽通过逼他们自杀等各种方法,把他们一个个清除或挤走了。
然后,自己又在朝廷中安插亲信,让他们做了大官。
王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这样,他又多了“国丈”这一身份,地位更加显赫了。
王莽的地位一天天提高,汉平帝也一年年长大了,他已经长到14岁了,多少懂得了一些事情。
汉平帝看出王莽的野心不小,内心又是害怕,又是怨恨。
王莽也渐渐感到逐渐成年的平帝可能对自己的权力扩张不利,就寻找机会杀害了平帝。
汉平帝死的时候才14岁,当然没有儿子。
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幼儿为皇太子,叫做孺子婴。
王莽自称“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
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迎合王莽的心意,劝王莽即位做皇帝,一直以推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也不再推让了。
公元9年,王莽正式即位称皇帝。
改国号叫“新”,王莽自称“新皇帝”,都城仍在长安。
这样,从刘邦称帝开始的西汉王朝到这时就结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后,为了显示他的威德,也为了巩固统治,解决西汉末年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实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变革,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但王莽改制最终失败。
绿林、赤眉起义分别由谁领导?
王莽称帝建立新朝不到10年,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公元17年,长江中游地区连年灾荒,饥民们在王匡、王凤兄弟领导下发动起义。
因为这支起义军最初驻扎在绿林山,故称绿林军。
公元22年,绿林山地区瘟疫蔓延,绿林军离开绿林山,一路由王常等率领,叫做“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等率领,叫做“新市兵”。
分散的绿林军到处攻打地主武装,发展很快。
他们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王莽在南方的统治。
公元18年,青州、徐州一带发生大灾荒,琅琊人樊崇率百余人于莒县起义。
起义军人人皆以赤色涂眉,因而被称为“赤眉军”。
公元22年,起义军与新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展开激战,新军大败。
起义军乘胜追击,攻至无盐,杀敌万余。
这次战役后,赤眉军势力大增,人数发展到十几万人。
他们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瓦解了王莽在东部的统治。
绿林、赤眉大起义的爆发,使王莽的新朝统治摇摇欲坠了。
刘玄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就在绿林、赤眉起义席卷全国的时候,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造反。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汉宗室刘縯、刘秀两人怨恨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的做法,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
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王莽的几名大将,声势越来越强大。
绿林军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推选出一个负责统一指挥的首领,这样才能统一号令。
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主张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这样才能符合人心。
于是,舂陵兵推举刘縯,可是其他各路的将领都不同意。
经过商议,众人立了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
公元23年,刘玄正式做了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
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又封了其他的将领。
从此,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刘秀在哪一场战役中扬名天下?
更始帝刘玄做了皇帝后,就派大将四处攻伐城池。
眼看汉军长驱直入,王莽慌了手脚,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率军四十余万,气势汹汹地向昆阳扑来,一场恶战迫在眉睫。
当时昆阳城内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敌我力量悬殊,汉军众将认为:如果敌军长期围困,昆阳必被攻陷。
于是,刘秀和李轶率领11名骑兵,冒死从城南突破重围去别处搬求救兵。
刘秀刚离开昆阳,王邑、王寻就命令士兵挖地道,并用冲车撞城门,箭像雨一样落在昆阳城里。
汉军顽强应战,一次次击退了王莽军的进攻。
这时,刘秀等人已赶到郾城和定陵,带着援军赶赴昆阳,向数倍于己的王莽军冲去。
为了鼓舞城里守军的士气,刘秀修书一封,谎称另一支汉军主力已攻破宛城,派使者给城里守军送去。
这封信后来被王莽军截获,使王莽军阵脚大乱。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