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百家争鸣、群雄并立--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2)(第 1/4 页)
第五卷 百家争鸣、群雄并立--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2)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兵书?
《孙子兵法》,也称《兵策》、《吴孙子》、《孙子十三篇》,全书十三篇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共五千九百余字,为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著。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最著名的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名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时代的齐国。
孙子原是陈国陈完(后改称田完)的后裔,名将田书和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是其先祖,正因如此,孙子得以从小诵读《司马穰苴兵法》、《太公兵法》以及《管子》等优秀军事文化典籍,为其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和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后来,孙子来到吴国,在伍子胥的极力推荐下,受到吴王阖闾的召见,孙子向吴王献上了自己苦心钻研蔚为大观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赏识。
之后,孙子辅佐吴王破强楚、伐齐晋,为吴国春秋霸主地位的奠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就在吴国强大之时,孙子却急流勇退,悄然隐去,不知所终,惟留下《孙子兵法》传诵人间。
孙子兵法思想,既自成体系,独放异彩,又与其他各家互相融通,相映生辉,在政治上,继承了先王们治国御众的统御策略;在思想方法上,又与道家、儒家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军事上,基本承袭了姜尚、管仲等用兵制服之策,如奇正、利害、阴阳和神速、戒备等等,正是因为孙子集中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才使得《孙子兵法》留传后世,千古不衰。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珍宝,不但被我国人民所推崇,也越来越被世界所公认。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唐代,《孙子兵法》就流传到外国,陆续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孙子是中国的孙子,而《孙子兵法》则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财富。
鲁昭公客死他乡的原因何在?
公元前517年,鲁国公室失去实权已有四世(宣公、成公、襄公、昭公),而季氏掌权已有三世(文子、武子、平子)。
此时,鲁昭公在位,季平子专权。
有多家贵族与季平子有过利益冲突,其中的一些矛盾本属微不足道,但他们为了个人利益,就鼓动昭公用武力消灭季氏。
昭公兵败,出逃到齐国。
昭公本想与季平子讲和,而与昭公一起出逃的其他家族则暗中作梗,因为他们害怕季平子的报复。
因此,鲁昭公此后再也未回到自己的国家,而鲁国国内也始终未立新君。
就这样,鲁昭公到死时一直在齐国流亡,鲁国国内则是无君的状态。
公元前511年,鲁昭公在齐国流亡了七年之后,客死在该国的乾侯。
所以,在鲁国史书《春秋》的记载中,总是说“公在乾侯”。
弭兵之会有何意义?
弭兵之会是由受大国争夺之祸最深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两次,是春秋后期中小诸侯国要求停止争霸战争的会盟。
春秋中叶后,晋、楚争霸日趋激烈。
楚联秦,晋联齐,南北对峙、旗鼓相当。
长江、黄河流域大小诸侯国几乎全部卷入战争,终年争斗,兵连祸结,几无宁日,受害最深者以郑、宋为甚。
公元前579年,宋大夫华元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盟约,共同约定:“凡晋、楚无相加戎……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
此为第一次弭兵之会。
三年之后,楚乘晋国发生内争之机,撕毁盟约,再度与晋争霸,楚、晋经过一系列战争,晋连败楚国,并侵入齐、秦等大国,国势再度上升。
但不久,晋国六卿赵、韩、魏、智、中行、范氏之间内争再起,无力外顾。
这时楚也受制于吴,不思北进。
宋国大夫向戌再次约合晋、楚于宋都,齐、秦、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等国也积极参加,举行了14国诸侯共同与会的第二次弭兵之会。
会议主要决定“晋、楚之从,互相见”,即晋、楚原有属国此后对晋、楚同样朝贡。
虽然这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满足晋、楚两国贪欲的,但此后四十多年间,晋、楚之间再未发生较大战争,这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是十分有益的。
贪名刺庆忌的人是谁?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成功地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庆忌则逃到艾城,招纳亡命之士,邀周围的国家相助,准备攻打吴国,以报杀父之仇。
阖闾听说庆忌的计划后,召见伍子胥说:“庆忌有攻打吴国的想法,他在世一天,我就一天也不得安宁。
我想找个勇士去刺杀他,以绝心头之患,你有这样的人选吗?”
伍子胥说:“我有一个叫要离的门客,大概可以办成这件事。”
阖闾说:“庆忌有万夫不当之勇,一个门客怎么行呢?”
伍子胥说:“他虽然只是一个门客,但实际也有万夫不当之勇。”
阖闾便让伍子胥请要离见面。
见面后,要离提出了一个刺杀庆忌的计划,阖闾同意了。
第二天,伍子胥带要离上朝,要离假意请吴王出兵伐楚,吴王斥责要离,要离强争。
吴王大怒,命左右砍掉要离右臂,关进监狱。
伍子胥吩咐狱卒放走要离,吴王便杀了要离的妻子和儿女。
要离逃出吴国后,就投奔了庆忌。
庆忌虽然聪明,却难以想象会有如此残忍的苦肉计,非常信任要离。
在要离的鼓动下,庆忌决定出兵伐吴。
在伐吴的路上,要离侍机将庆忌杀死了。
为什么楚平王活该被鞭尸?
公元前506年,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由于楚平王和陷害忠良的费无极都已经死去,而他的儿子楚昭王带着妹妹也弃国而逃,伍子胥一时找不到可以发泄仇恨的地方,他忽然想到了平王的陵墓,便派人四下打听,终于从一个老人那里得到了平王的陵墓位置。
他命令兵士将陵墓打开,只见楚平王面色如新,显然是用一些药物处理过。
伍子胥一见仇人,怒火中烧,他提起铜鞭,朝着平王的尸骨狠命地打去,边打边怒斥说:“你活着的时候有眼无珠,不辨忠佞,听信谗言,杀我父兄,既然你活着时没能亲手杀了你,死了也要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一阵鞭打,尸骨全烂,伍子胥命兵士将打碎的骸骨抛往荒郊,然后忿忿而归。
夫差曾让霸给谁?
吴、越都是长江下游的国家。
吴属于荆蛮,都城在姑苏(在今江苏);越属于越族,都城在会稽(今浙江绍兴)。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时,晋国曾联合吴国对付楚国,吴的国力也日益强大。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用楚的亡臣伍子胥和军事家孙武率军伐楚,楚军大败,吴军直入楚国都城郢。
这时楚得到秦的救援,越国又乘虚攻吴的都城,吴被迫撤兵。
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于公元前494年伐越,并大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西山),围越王勾践于会稽。
勾践求和,并愿意做吴国的附属国。
公元前487年,吴国在江北修建邗城(今江苏扬州),又开通邗沟,联结江淮,通粮运兵,大败齐兵于艾陵(今山东泰安)。
公元前482年,吴国又与晋、鲁的国君及周天子的代表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
由于当时越王勾践趁机进攻吴国都城姑苏,夫差把霸主地位让给了晋定公后回师吴国,这件事就被称为“夫差让霸”。
你知道孔子武艺超群吗?
孔子在中华民族中一直享有“文圣”的称号,但他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只不过武名被他的文名所掩盖,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
据《列子》记载:“孔子劲,能招(扛举)国门之关。”
春秋战国时,贵族子弟都要受六艺教育。
孔子的“射艺”,在当时就很有名,《礼记·射义》载:有一天举行“乡射”,孔子“射于瞿相(地名)之圃,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
在先秦的“武艺”概念中,善跑也是一技。
而孔子在这方面,堪称“飞毛腿”,《淮南子》称他“足蹑郊(狡)兔”--连奔跑的兔子都能捉到。
在孔子的诸多“武艺”中,驾车可能是他最精通、最娴熟的一门。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听别人说他博学而缺乏足以成名的强项,便与弟子商议选一艺来展示专长。
在射箭、驾车之中,孔子经权衡而选定驾车,可见其驾驭战车的本领比射箭更强。
中国第一部《刑书》出自谁手?
公元前543年,子产当上郑国的正卿。
为了强兵富国,子产坚定地实行社会改革。
他命令把田地划清边界,修好农田设施,宣布土地私有。
在私田上立法按亩收税,把农民按户口加以编制。
他又规定农民有战功的,可以当甲士。
甲士是战斗时战车上主要的军事人员。
和平时期,甲士出任诸侯国的小官吏,立了战功的农民也可以做甲士,这就打破了以前对甲士身份的限制,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对贵族当中那些忠心国事,生活比较俭朴的人给以嘉奖;对那些横行无忌、奢靡浪费的人给以惩罚,限制旧贵族不敢为所欲为。
他还准许百姓议论政治,并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