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篇 第十三章 成长与发展--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第 4/4 页)
第一种,平和型。
这种人过去多数经常从事家务劳动,对转入老年生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她们与家人和邻居往来频繁,人际关系比较密切而和谐,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对事物不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对人处世通情达理、和蔼、善良。
第二种,逍遥型。
这种人过去大多不太插手家务,经济收入较好,日子过得无忧无虑,退休在家,乐得清闲自在,每天清晨锻炼身体、养花、串门,对生活很满意,表现豁达、开朗。
第三种,易怒型。
这种人对转入家庭生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或由于过去从事家务劳动的机会较少,因而厌烦家务劳动;或者有各种慢性疾病,退休在家感到心烦意乱。
这种人在家里遇到不满意、看不顺眼的事物,就会“气不打一处来”,经常发脾气,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心境不佳,爱激怒、爱抱怨。
第四种,多疑型。
这类老年妇女,由于生理状况的改变,认识能力下降,不能正确反映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因此往往疑神疑鬼,怀疑别人嫌弃自己,怀疑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怀疑别人背着她吃好东西,甚至怀疑家里人“偷”自己的东西。
这种人平常表现气度小,好猜疑,性格较孤僻,较内向。
这种人为数极少。
第五种,返老还童型。
这种人好说好动,整日喋喋不休,情绪起伏不定,不听别人劝告,爱吃零食,幼稚。
人称“老小孩”指的就是这种老人。
以上叙述的几种老年人性格特点,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简单列举的,并不是每一个妇女进入老年都必须同时具有这些性格特点。
实践证明,大多数老年妇女适应能力较强,她们往往比男性老年人更容易安度晚年。
大多数老年妇女的性格是平和型的。
老年人退休后的心理变化有哪些?
退休通常被看作是顺理成章、社会照顾、安度晚年的简单的事。
其实不然,从现代心理卫生科学来说,它是人生一件重要的“生活事件”,也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
它在心理上要经历重大的变化,一般地,这种退休后的心理变化要经历4个时期:
期待期:自愿退休者,常以积极心情期待退休,具有愉快的心理,相反被迫被动退休者,会产生复杂的心理矛盾。
退休期: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离开工作岗位,心理变化更为复杂--愉快欢喜,痛苦哭泣,无限感慨,留恋思故。
该期是适应不良,诱发退休综合症的始发期。
适应期:克服退休以后心理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逐渐习惯新的生活,安排好退休生活,赋予其新的内容,重建新的生活秩序。
这是退休综合症的好发期。
一般认为适应退休生活需要1年的时间。
稳定期:即新的生活秩序的巩固和适应时期。
老年人退休后的行为,有时候还会引起年轻人的不理解甚至不满,但是,亲友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
一方面,他们应该给予谅解和关怀;另一方面,还应该正视问题,严重的,或趁问题还未严重时,便应该安排老年人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否则,退休综合症的恶化,不但能使老人失去生存的意志,也会使他们“无缘无故”地惹来满身病。
如何防治“退休综合症”?
医生能给老年人药物治疗,灌输心理保健常识,并且建议他们不要一下子切断所有的工作联系或者社会活动,也鼓励他们培养爱好或者亲近某种信仰。
与此同时,家庭和社会都应尊老和敬老,这样也有助于老年人适应新的生活。
老有所养,老有所用,老了还要有所追求。
这样老年人就会觉得自己仍有余热,能继续发挥作用。
此外,退休综合症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明确地告诉病人退休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病症,而非精神病,应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采用支持性和解释性心理治疗方法,安慰病人、鼓励病人振作精神,提高抗病能力和自信心,正确度过心理不适应的危机期。
用坚定的语气和充满信心的态度向他们保证疾病会改善与有康复的希望。
采取对症性药物治疗,消除失眠、忧郁和焦虑情绪,适当地应用抗郁剂、抗焦虑剂和改善脑功能药物。
注意老年人用药应尽量缓和,副作用少,使病人能够耐受,保证安全。
培养良性情绪,使之精神愉快,养成乐观开朗的健全性格。
鼓励老人发挥余热,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消除自卑无用的消沉观念,创造条件参加多种业余活动,培养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例如书画、下棋、种花、钓鱼、老人旅游、慢跑等文体活动和乐龄活动,使自己生活充实,充满活力和朝气。
子女和老伴要互敬互爱,家庭和睦,要体谅老人的困难,经常陪伴患者,消除老年人孤独、空虚的心理,共享晚年天伦之乐。
加强社会人士敬老扶老的社会风气,使年轻人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变化,让老人能安度晚年,使老人感受到“老有所敬,老有所养,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如何调适老年丧偶的心理?
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那么,怎样才能尽快摆脱和减缓丧偶后因过度悲伤而引起的心理障碍呢?
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心理调适方法:
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
首先应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但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冷静地劝慰自己,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自己多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
避免自责
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起老伴。
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使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削弱了机体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躯体疾病以致过早衰老。
转移注意力
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加重精神上的折磨。
因此,不妨把有些遗物暂时收藏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中去。
寻求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此时孤独与不适加重。
应当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对旧时生活方式的眷恋。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依恋关系之一,一旦丧偶,这种关系被无情地摧毁了,这时需要子女、亲友去建立、填补一种新的更加和谐的依恋关系,方能有效地减轻老人的哀思。
再婚有利摆脱孤独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丧偶老人的再婚率在不断增加。
阻碍丧偶老人再婚的重要心理障碍,一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和所谓“道德”的自我禁锢,二是来自家庭的反对,三是老人再婚择偶条件苛刻,四是受财产继承的制约使老人再婚难成。
但是应该看到,鼓励老年人再婚有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
这种观念正在逐步被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