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篇 第八章 人格与性格--无所不在的人格魅力1(第 3/4 页)
除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之外,大多数人都偏于中间型或混合型,也就是说,他们较多地具有某一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
不同人格遇事的不同反应?
如果依上文说到的四种人遇到相同的事情,他们的表现会如何呢?
苏联心理学家曾巧妙设计了“看戏迟到”的特定问题情境,对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人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发现,四种气质类型的观众,在面临同一情境时表现的行为反现截然不同。
多血质的人知道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的,他也不与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合适的地方看戏剧表演。
黏液质的人看到检票员不让他从检票口进去,心想反正第一场戏也不大精彩,先暂且到小卖部呆会儿,等幕间休息时再进去。
抑郁质的人遇此情况便觉得自己老是不走运,偶尔来看一次戏,就这样倒霉,想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胆汁质的人会与检票员吵得面红耳赤,甚至想企图推开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径直跑到自己的坐位上去,还埋怨说戏院时钟走得太快了。
什么是三人格类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种类型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出生之日就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冲动,比如饥、渴、性等。
本我产生需要时,要求个体立即满足。
通俗地说,就是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
例如,婴儿饥饿时就要立刻喂奶,毫不考虑母亲是否有困难。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
本我产生各种需求时,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会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通俗地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另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也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是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部分,一是理想,要求自己行为符合理想标准;二是良心,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因此,通俗地说,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简单地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是一场自我的冲动和超我的教养的博弈,冲动在往前冲,而教养在后面拉住它,中间是本我这个调节裁判做中裁。
什么是九型人格?
如今有很多人格类型的理论,其中九型人格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因为九型人格是有关性格分析和心理学理论中最典型的一个。
九型人格的英文enneagram,来源于两个希腊词汇ennea和grammos。
ennea代表数字9,grammos意思是尖角,九型人格的图表正好是九角星。
依据九型人格,把人格气质分为以下九种:
完美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完美主义,对自己与他人都有较高的要求,追求不断进步,追求崇高的理想。
代表人物:朱熔基、张艺谋、撒切尔夫人。
助人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要求获得他人的好感与认同,愿意满足他人的需要。
代表人物:雷锋、麦当娜、周华健。
成就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成就感,乐于接受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成就来获得他人的肯定。
代表人物:克林顿、李小龙、里根。
自我型。
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独特,悲情浪漫主义,性格敏感,具有艺术气质,热衷于美的事物。
代表人物:雪莱、李云迪、亚里士多德。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