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篇 第八章 人格与性格--无所不在的人格魅力1(第 2/4 页)
人们之所以要佩戴“人格面具”,为了给他人好的印象,得到社会认同,保证自己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比如,一个朋友让你评价他的新发型,你真实的想法很可能是“太糟糕了”,但是你往往不过这么表达,而是告诉对方:“这个新发型很适合你的脸型”。
人格面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我们是父亲、丈夫、爸爸,在职场上,我们又换上了“领导”、“下属”等面具,当所佩戴的面具不同时,我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比如一个出言不逊、看似冷漠、凶悍的部门领导在面对女儿时,便是一副性情温顺的姿态。
人格面具有利的一面,它使我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有助于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真实的我们有时候是并不受欢迎的。
人格面具对人也会有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以致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疏远而背离。
关于人格学说有哪些理论?
关于解释人格的理论有很多,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物提出了各种理论,各有各的理论系统,都能自圆其说。
比较著名的理论有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他认为有四种人格类型,包括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这四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面构成的。
荣格认为,人格主要有四个原型:人格面具、阴暗自我、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g.i.gurdjieff)在1920年左右引进至西方的九型人格理论等等。
甚至在前些时间,某相亲节目的特约嘉宾乐嘉提出的性格色彩研究,包括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四种性格研究。
但他自己也承认他的fpa性格色彩学也是建立在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上,只是把理论更加现代化的表达和更新的诠释。
人格成熟的标准有哪些?
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标准:
有自我扩展的能力。
健康的成人能够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有许多兴趣爱好。
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无占有欲和妒嫉心;有同情心,能容忍与自己在价值观念和信息上有差别的人。
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
能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挫折,能经得起突然袭来的打击。
具有现实性。
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实际情况而非自己所希望,是看清情境和顺应它的“明白人”。
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晓清楚、准确。
理解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与他人对于自己认识的差别。
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科学的人生观,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
在意识形态、信念和生活方面能够对他人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什么是四人格类型?
不同的心理学家在人格的理论上有不同的学说,依据不同的特点对人们进行分类。
其中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分类,他认为人体内含有四种基本的体液,并依以分为四种人格类型。
多血质:快乐、好动,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快,变化得也快,总体上较为温和。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白展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粘液质:缺乏情感、行动迟缓,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佟香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抑郁质:悲伤、易多愁善感,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容易产生情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而不露。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吕轻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胆汁质:易激怒、易兴奋、性情开朗、热情坦率,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迅速而且强烈。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气质都能归入某一气质类型。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