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篇 第一章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是什么?(第 3/4 页)
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可能会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
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
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
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
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
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吗?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心理咨询蓬勃发展,越来越火。
各种各样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等不断涌现,通过不同的渠道冲击着人们的视听。
再加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使心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些动向使很多人一听到心理学就想起心理咨询,以致于使它作了心理学的代名词。
另外,对大多数人来说,倾向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认识一门学科。
而心理学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较之其他心理学知识更为大家所熟知,所以很多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学。
这是一种误解。
必须明确,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更幸福地生活下去。
心理咨询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
通常,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咨询者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
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那就要交给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了。
在发达国家,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较重,因此心理咨询机构繁多。
如日本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为人们所称道。
当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就可以到自己的心理医生那里去宣泄,比如心理医生提供办公室和家庭设施,随便让顾客进行摔、砸、啐等破坏行为以充分发泄。
当然顾客必须支付价格不等的咨询费用。
在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机构多分布在一些高校、医院等地方,也有一些专门的咨询中心。
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责任重大的职业。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有专业知识背景,足够的实际技能培训,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对心理学抱有这样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而有问题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与心理学有干系的非专业人士都是变态的。
这些看法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决定进行心理咨询时需要很大勇气和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为什么会对心理学和心理学家有这样的偏见呢?
一方面,这与我们的人文传统有关。
中国人比较顾及面子,认为有了心理困扰是不光彩的事,倾向于自己解决,如果大摇大摆地去心理咨询,就会被人说成是精神病了。
另一方面,和媒体的误导有关。
为了谋求利润,媒体会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在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和炒作心理变态。
从电视、电影、报纸和杂志上接触心理学的,很难逃出这种误导。
好莱坞和日本的所谓“心理电影”便是典型,如《沉默的羔羊》、《精神变态者》、《发条橙》、《催眠》等,描绘了心理变态中最为严重的情况,应该对人们对于心理学的这种偏见负很大责任。
人们也常常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在一起。
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是医生。
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心理失常的人,即所谓“变态”的人,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
和其他医生一样,精神病学家在治疗精神疾病时使用药物;与此不同,尽管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精神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要知道,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和跨文化的比较等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心理学就是解梦分析吗?
这种误解的产生同样和弗洛伊德分不开。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