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篇 第一章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是什么?(第 2/4 页)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说说我正在想什么?”
当周围人得知了你是学心理专业的时候,他们会马上好奇地发出这样的问题。
人们总是以为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心理活动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并非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
心理学家所做的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它们如何产生、发展?
受哪些因素影响?
相互间有什么联系?
等等。
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
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则再老道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所谓的“知心术”--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内心世界。
心理学是“伪科学”吗?
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都是骗人的。
这着实让搞心理学的人伤心不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对于大多数人,所谓“科学”,应该有严格的实验操作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比如物理学或数学。
而人的心理看不见又摸不着,对它的操作和研究岂不是很玄?
人的心理又是变化莫测,是个十分难以控制的变量,所以人们认为心理学研究是靠不住的。
其次,心理咨询往往令人们很失望。
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没有一个正确和充分的了解,产生了瞬间治愈心理问题的希望,这样当然会失望。
没有什么药能瞬间愈病,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扰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而且,心理咨询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咨询者需要积极配合咨询师的要求,不能只由咨询师一方努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诸多的原因,使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
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会员。
这证明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如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向来就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相近似。
发展到现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析,直到结论的提出,都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都已制定了统一的科学标准。
关于心理咨询,在咨询者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往往需要数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这是一个互动的和漫长的过程。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化三尺冰块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大家对心理咨询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现实的期望,不宜因为急于求成、效果不佳,就否定心理咨询,否定整个心理学。
心理学家都会催眠吗?
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
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
原因之一,可能是弗洛伊德的误导。
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
另外,可能是缘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日本恐怖片《催眠》。
片中的描述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纯粹为了商业炒作而对催眠术的作用进行了夸大甚至歪曲。
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
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令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
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
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
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
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