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感知篇 第九章 情绪与健康--为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脉(第 2/4 页)

    每个人都有三种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实际年龄是指人们的自然年龄。

    生理年龄是指人生理发育成长所呈现出来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往往有差别,例如如果人营养不良,那么其生理发育就迟缓,将导致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状况所呈现出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也不完全一致。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心理年龄期: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龄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比如人在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往往动荡剧烈;到了心理老年期,心理倾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但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变得忧郁。

    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

    (1)个体的实际年龄应当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

    (2)个体在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相应的心理特征。

    身体健康就心理健康吗?

    此为对心理健康的典型误解之一。

    国际卫生组织(who)早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以仅仅身体健康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心理健康,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

    只有两者都具备,一个人才能算作健康。

    心理不变态就算心理健康吗?

    心理不健康有许多种形式,心理变态只是其极端形式而已。

    根据状态,人的心理可用三区来表示:白色区、灰色区和黑色区。

    人处于心理白色区就是心理健康,处于黑色区则心理变态,而处于灰色区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灰色心理调节得当就会回复为白色心理,不当则会发展为黑色心理。

    所以仅仅心理不变态的人不一定心理健康。

    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吗?

    许多人对“心理问题”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顾,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耻的,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

    这是一种很伤害人的误解。

    人经常会有心理困惑,调解不当就会形成心理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般的心理问题,但不会都发展为精神病,所以一般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没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不可变化的吗?

    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永远不会有问题,心理有问题就永远心理健康不了。

    这是一个误区。

    其实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相对而言的,这二者是动态的、可逆的、有变化的。

    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吗?

    在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其实,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有轻有重,或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纪律、道德问题与心理健康有关系吗?

    实际上,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例如,学生一到上课时就咳嗽不止或喜欢东张西望,老师往往以为是纪律或品德问题。

    事实上,这也可能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产生的心理压力引起的躯体反应或心理逆反。

    心理问题只能出现后再进行治疗?

    心理问题是能被早期发现、早期调适的,对心理问题同样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去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吗?

    很多人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很难为情的事情,认为看心理医生的人都心理变态。

    这是很大的误区。

    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这可能是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之一。

    另外,许多人对心理咨询不信任,认为是骗人的东西。

    这也是误解。

    其实,正如哈佛大学博士岳晓东所说的,“心理咨询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愚蠢的做法。”

    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

    长期以来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宣传,致使人们身体有病大大方方地去看医生,但心理有问题却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小问题也逐渐成了大问题。

    一次心理咨询可以解决问题吗?

    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也导致了人们过高的期望值,认为通过一次半次的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心理问题。

    其实,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愈。

    而且,不同于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的治疗需要患者和心理医生双方互动交流。

    这自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心理问题都需要多次咨询和治疗,简单的问题一次足矣。

    什么是心理平衡?

    在西方心理学的字典里,是没有“心理平衡”这一术语的,可谓是中国人的独创。

    通俗地讲,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平衡是指个体在观念认识、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反应状态。

    心理平衡应表现为没有欲望和观念的冲突或冲突被调匀;心平气和,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等不良情绪反应等。

    中国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词来形容这一心理调节过程,离不开我们“阴阳对立、福祸转换”的遗传“文化基因”。

    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时,很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

    可以说,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个必然。

    实际上,心理学中的“内向”、“外向”的概念即含有阴阳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读了老子《道德经》之后创造的。

    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是什么关系?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以随着社会及个体的变化不断地调整。

    另外,心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绝非千篇一律。

    心理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僵死的状态。

    心理健康就是不断向良好心理特征变化的过程,是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达到的一种良好状态。

    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把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调适为心理平衡的状态。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过程的终点和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

    因此可以说,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虽是重要标志,但如果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那么你就走入了误区。

    通常人们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平衡与适应,并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

    但这两种理解都不能说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例如,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由于不会有挫折感、不会有冲突,其内心一般颇为平衡,但能说他心理健康吗?

    再比如,今日社会上到处都是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的人,实在不能说他们心理健康。

    实质上,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心理失衡?

    在心理学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谐而处于理念、情感和行为的冲突状态。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理是处于失衡状态的。

    不同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表现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触、不问对象的疯狂报复、不遗余力的谩骂攻击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

    有的人则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等,从否定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

    还有的人心理失衡之下,为求得内心的宁静,无论什么问题都无原则地顺应别人,以致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庸人性格。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心理失衡的很多,又因人而异,非常复杂。

    愿望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受不了挫折、适应不了环境、恶疾缠身等等,都是心理失衡诱因。

    心理学研究认为,种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两类:外界压力,为客观原因;心理调控失败,为主观原因。

    外界压力主要是生活压力,对于我们中国人尤其复杂繁重。

    我国学者通过对1000多名各种行业人士的调查统计,编制了中国人生活事件量表,其中每项事件都赋予了压力分数。

    表p39

    该表表述了中国人生活压力事件总体的、共同的特征。

    当然,个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对表中项目及分数进行适当调整后,该表仍是适用的。

    根据上表列出的事件,不妨把自己的近期状况对照一下,可以认识自己目前的心理压力状况,以及时把握调控心理失衡的时机。

    怎样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但会造成人心理上的病变,还可能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必须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怎样解除心理失衡呢?

    1.遗忘不快法

    如果我们终日生活在对往事痛苦的回忆中,反复品尝过去的挫折,心情就会越发忧郁,对现实就越发不满,心理就更加不平衡。

    如果忘却那些琐碎之事,就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宽慰;忘掉心中的不快,就能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激发出新的力量。

    因此,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忘记。

    2.自我解嘲法

    所谓自嘲法,就是当遇到令自己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或突发事件时,不要逃之夭夭,也不要手足无措,更不要埋怨他人,要自我解嘲、缓和气氛、避免冲突。

    自我解嘲法是一种自我调侃、自我贬抑的方法。

    3.泪流满面法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科学研究却告诉男儿们,这样并不是什么好事。

    研究发现,强忍泪水恰恰造成情绪压抑,而痛快地流泪则可以减轻乃至消除这种压抑。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割鹿记 别叫我恶魔 怪谈游戏设计师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红色莫斯科 他比我懂宝可梦 重生都市仙帝 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 元始法则 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 退下,让朕来 寒门宰相 全职剑修 死灵法师 东晋北府一丘八 我对念能力超有兴趣 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 星空职业者 精灵,谁让他做道馆馆主的
最多阅读 感化主角失败以后[穿书] 着迷 剑名不奈何 主角姜栀商池 我五行缺你 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 是心跳说谎 顶级猎食者 都市沉浮 宝莲灯之风流猎艳 入戏(娱乐圈) 主角是邢棒芳华夫人 HP同人之格林童话 反派肆意妄为[快穿] 安徒生童话 新婚燕尔 穿书八零军官老公是个宠妻狂魔江念姿沈程 官场生存手册:权力征途 我的锦衣卫大人 大领导的小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