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篇 第七章 学习与记忆--记忆与遗忘的冤家路窄(第 2/4 页)
比如,一说起大象,你的头脑里就会浮现出大象的样子,有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等等,近在眼前似的,这就是直观性;你或许见过许多种大象,比如亚洲象、非洲象,又或是成年象、小象、公象、母象等等,各有各的的特点,可事后浮现在眼前的大象无非就是身体庞大、鼻子很长,这就是概括性。
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记忆中能够回忆很久以前看到的人、事以及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依靠表象来实现的,因而表象在记忆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回忆,就是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目前,把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
而客观事物出现在眼前,人感到熟悉并确知是以前感知过的,则叫做认知。
记忆主要以回忆(再现)和认知(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
回忆和认知之所以可能,是由于经过了识记。
记忆都有哪些分类?
--感知、逻辑、情绪、运动
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等,都是记忆的内容,并据此可将记忆分为感知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四种类型。
形象记忆。
就是把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作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你看到大街上跑的汽车,就会对汽车的形状有记忆。
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就是把概念、公式和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作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你对数学公式、物理定理的记忆。
情绪记忆。
就是把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作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你对和好朋友外出游玩时的高兴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就是把做过的运动或者是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你对游泳、骑自行车的动作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这四种记忆形式不是单独存在的,也是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举个综合的例子,到过天安门之后,想起宏伟门楼的形象,就是形象记忆;由天安门而想起什么是社会主义,就是逻辑记忆;想起站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时的心潮澎湃、兴奋鼓舞,就是情绪记忆;想起升旗时自己笔直站立的动作,现在还能重复,那就是运动记忆了。
什么是短时记忆?
--你记得住电话号码吗?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那么什么是短时记忆呢?
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一个过渡阶段。
它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
比如,你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电话号码,可以马上根据记忆记录下来,但过后要想用那个号码,则只能看记录了。
这个记录靠的就是短时记忆。
再比如,听课时边听边记笔记,也是依靠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一般只有7±2个单位。
一个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
利用组块法可以增强短时记忆。
例如,现在的移动电话号码共有11位,超出了7位的界限,一个个的记很难短时记下来,而如果把它分为三个组块来记,就容易多了。
运用组块法,个人的知识经验很重要。
例如,心理学家曾经对象棋大师、一级棋手和业余新手对棋局的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一个随机设置的棋局,大师、一级棋手和业余新手的回忆正确率没有差别;而对一个真实的棋局,大师的记忆准确性为64%,一级棋手为34%,业余新手却只有18%。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是因为在真实的棋局中,高水平的大师和棋手可以利用丰富的经验发现和建立棋子之间的关系,形成组块,迅速记忆;如果随机摆放的一般散沙,大家都一样,大师和棋手的经验组块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什么是长时记忆?
--从似曾相识到我认识你
长时记忆是指存取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的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
其实,长时记忆大部分来自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主要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据此,你大概可以知道应该如何正确、高效地运用你的记忆力了。
比如,来记“transportation”这个单词,如果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费劲又容易出错,而如果把这个单词分成“tran”、“sport”、“ation”三个部分就好记了,这是短时记忆的技巧。
你如果想长期的记住这个单词,就要反复进行短时记忆,并且不断将它和其他词比较、联系,才能奏效。
也许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大街看到一个朋友或同学或以前同事或过去一个熟人,但是你想不起来他或她叫什么,只觉得似曾相识,而且好面熟。
也许,擦肩而过之后,你才想起来,那个熟悉的人的名字。
也许,对方已经认出来你,叫你的名字,你也不好意思,你只能说:“哎呀,是你呀!”
却说不出人家的名字。
因为长时记忆,都在头脑里存储,但有时提取会受时间和各种原因的影响。
怎样把知识系统化记得更牢?
--记忆的系统性
有这样一个人,他想要充实自己,想学习掌握整部百科全书。
于是他从头开始学,可是从“a”开始学到100多条的时候,就再也学不下去了。
这让他很苦恼,不知问题出在哪里。
实际上,即使他继续这样学下去,也不会有多大效果,因为他违背了记忆的规律。
记忆不一定是下工夫越大,效果越好,它是有方法可循的。
一般来说,死记硬背的效果反而不好。
那么怎样记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要想最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把知识放到一个体系之中。
有了相互的关联和比较,知识才容易记忆。
而百科全书是一种辞书,它不是按知识体系编排的,所以不好记。
甚至因为枯燥,会让人半途而废。
有些人,知道得并不少,可是他们的全部知识在记忆里,只是一些死东西,当需要忆起某种东西时,却总是忘记。
有些人,知识虽然可能少一些,但全部得心应手,并且能够随时在记忆里再现所需要的东西。
两种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脑子里没有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后者却有。
我们在记忆的时候,从一开始,就不要随随便便地、泛泛地学习东西,而是在学习的时候同时建立起知识体系,在脑子里把知识和用这些知识的场合联系起来。
或者说,材料在识记过程中应当被不断地加以系统化。
在这之中,从事物中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苏沃洛夫建议道:“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但是在这个仓库里有许多隔断,因而应当尽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条。”
什么是遗忘?
--记忆和遗忘的冤家路窄
记忆和遗忘既像是冤家,又像是形影相随的孪生兄弟。
人从开始记忆的那一刻,遗忘也就开始了。
遗忘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也是维持大脑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一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