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篇 第九章 情绪与健康--为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脉(第 1/4 页)
感知篇 第九章 情绪与健康--为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脉
“祝您身体健康!”
这是人们最常用的祝福语,可见健康之重要。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生第一财富。
可人们是否知道究竟怎么样才算作健康呢?
大多数人会说“无病无灾、身体棒棒,就是健康”。
其实,健康的科学含义远远超出了人们的一般理解。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而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需要打开的“心结”。
这些心理盲点,如果及时调节,可能很快会恢复正常,如果任其积聚,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造成心理疾病。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人似乎更关心自身的生理环境,对营养保健、锻炼强身投入了极大热情,却忽视了对健康同样重要的心理环境--稳定的情绪、愉悦的精神、坚定的意志。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时代,不论这些变化是否是我们所追寻的,现实的压力迫使我们不停地向前运行。
人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被社会异化,人群中充满了焦虑、烦躁、愤怒、失落、紧张、恐惧,人类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危机。
你是否发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兄弟般的友情日渐稀少,人们整日包裹在强烈的孤独感之中。
你是否感到,竞争的社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而我们还必须遵循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喜怒不形于色”,压抑着自己沉重的心情。
你是否觉得,人们就像一群刺猬,充满敌意地竖着满身的“武器”。
专家认为,孤独、压抑、敌意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
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要求,就像没有身体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次是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姿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光有一个概念是不够的,心理健康需要有具体的标准作为衡量依据。
目前,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提出或已经提出了一些标准,但各有特色。
有七项标准、十项标准等等,并不统一。
给心理健康定标准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心理健康不比身体健康,人类迄今还难像检查躯体健康那样检查心理健康。
躯体健康不健康可以通过完整、清晰、科学的客观数据说明问题。
这些数据通过体温、脉搏、血压、心电图、肝功能等一系列的科学检查可以得到。
而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律尚处于未知或知之不多阶段,并且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水平、意识形态、民族特点和学术思想等导致的不同认知体系、价值观念的影响,至今尚无世界各国公认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
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有哪些?
正常的智力水平。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智力不是某种单一心理成分,而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体现,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平衡、健全的发展。
较强的社会协调性。
较强的社会协调性,是指一个人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与客观环境和睦相处的协调状态。
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
愉快的情绪,有益于心身健康和调动心理潜能,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
而激烈的情绪以及长时间的消极情绪可导致人的心理失衡。
因此,保持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以及良好的心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健全的意志,协调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自觉地确定你的理想目标,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
意志与行为是一体的:行为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称为“意志行为”;通过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实质。
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
心理健康的十标准说
下面的10项心理健康标准,也是比较受大家所认可的。
1.具有十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
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超负荷地工作,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生活理想和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导致产生心理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因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环境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健全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充分发挥个性能量。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适度的情绪发展和控制。
人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得到发挥和满足,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更不能损害集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情合理又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更无益于心理健康。
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顾名思义,内部因素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在原因,是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和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状态因素两大类。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又可以细化为遗传因素、化学中毒或脑外伤、病菌或病毒感染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类型。
(1)遗传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健康状况是不能遗传的。
(2)化学中毒或脑外伤。
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3)病菌或病毒感染。
人如果患了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就会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4)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
例如,如果患有内分泌机能障碍,尤其是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患者往往出现暴躁、易怒、敏感、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
2.心理状态因素。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一旦成型,就可预测其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心理状态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等类型。
(1)认知因素。
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涵盖范围很广,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言语等。
(2)情绪因素。
人的情绪体验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它是多维度、多成分和多层次的。
经常波动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精力涣散,身体衰弱;稳定而积极的良好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愉快,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所以,培养良好情绪、排除不良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影响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外部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三大类。
1.家庭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中小学儿童来说,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大。
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异常。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不良,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冷淡,矛盾冲突迭起等;家庭成员残缺,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如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等;还有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
2.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属于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其中的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严重腐蚀人的心理健康。
社会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今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都会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健康。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是针对学生来说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
学校因素中的种种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比如,如果校风学风不良、教育方法不当、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抑郁,精神焦虑,若调适不及时,就会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什么是心理年龄?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