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现代史 3(第 4/4 页)
1993年,戴克拉克因对南非的民主贡献,与曼德拉一同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尤利西斯》是谁的作品?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
乔伊斯选择这一天来描写,是因为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诺拉·巴纳克尔首次约会的日子。
小说的题目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节和内容也经常表现出和荷马史诗《奥德赛》内容的平行对应关系。
利奥波德·布卢姆是奥德修斯现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卢姆则对应了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佩(penelope),青年学生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乔伊斯早期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主人公,以乔伊斯本人为原型)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
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时刻画了他不忠诚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心理。
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
“范登堡决议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948年6月11日,美国参议院审核、通过参议院外委会主席范登堡提出的决议案,史称“范登堡决议案”。
范登堡决议案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支持集体和单独自我防御实践,但要求其须与联合国宪章及其原则相一致;第二,美国将在自助与相互援助的基础上、参与区域性集体安全协定。
上述内容表达了美国既要与西欧国家结盟,壮大其冷战力量;又想使美国避免直接卷入战争与军事冲突的矛盾心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的败亡,美英苏三大国战时同盟关系出现裂痕。
三大国在意识形态、政治与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渐增大,开始以对抗代替了合作。
为此,美国改变其大国合作政策,转而推行单边主义形式的全球战略,并继之以冷战对抗政策。
在冷战的旗帜下,美国推出大西洋联盟政策,其中,“范登堡决议案”就是美国统治集团为大西洋联盟框架下美欧联盟关系所做的一种政治约定。
“范登堡决议案”有何作用?
“范登堡决议案”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范登堡决议案”使美国摆脱孤立主义传统外交的局限,开始步入与西欧国家政治与军事联盟的轨道。
在美国外交史上,孤立主义一直是其美国外交政策信守的圭臬,并且深入到美国宪政体制的内里。
“范登堡决议案”则第一次以立法的方式,确定了美国对外联盟政策的基本原则,推动了美国由孤立主义全面迈向全球主义。
“范登堡决议案”成为美国制定大西洋联盟政策的关键。
二、“范登堡决议案”不是疏远,而是加快了美欧双方战后联合的步伐。
在“范登堡决议案”之前,美国与西欧国家先后进行了五角大楼谈判、华盛顿试探性谈判,并且草拟了多个文件,但是在大西洋联盟建设却没有实质性成效。
“范登堡决议案”则明确地向西欧国家宣示了美国冷战联盟政策的基本要求与政策底线,促进了西欧国家在政治、安全领域向美国靠拢,这成为大西洋联盟得以迅速建立的一副催化剂。
三、“范登堡决议案”极大地加强了美国政府与国会的合作,拉近了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政治距离,便利了大西洋联盟政策的顺利制定与实践。
决议案并非是国会对政府大西洋联盟政策实施阻碍,而是国会与政府、民主党与共和党携手、共同制定了美国新的冷战联盟原则。
这一情形在美国外交史上还是不多见的,而促成这种府院联合、两党联合的直接动力就是冷战。
以色列是何时复国的?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
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
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
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
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着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正式宣布成立。
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被承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结局如何?
1948年5月15日凌晨,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为争夺巴勒斯坦,悍然发动了对以色列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巴勒斯坦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
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地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
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
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
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
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以色列国,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
预计有40万至90万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71.1万人。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
谁发明了电视?
1900年,电视——television这个词首次出现。
电视诞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历史将记住它的发明者的名字——一位14岁的美国少年,名字叫费罗·t.法恩斯沃斯。
在法恩斯沃斯之前,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1888—1946)一直致力于用机械扫描法传输电视图像。
1925年10月2日,他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台能传输图像的机械式电视机,这就是电视的雏形。
尽管画面上木偶面部很模糊,噪音也很大,但能在一个不起眼的黑盒子中看到栩栩如生的图像,仍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刚问世的电视被称为“神奇魔盒”。
法恩斯沃斯于1906年8月19日出生于美国犹他州的农家,幼年的法恩斯沃斯就表现出早慧的迹象。
他对见过的任何机械装置具有摄影般的记忆力和天生的理解力。
法恩斯沃斯的父母不断搬家以寻找较理想的土地居住。
当他们在爱达荷州定居下来之后,11岁的费罗得知他的新家装有输电线后,欣喜若狂。
他在家里的屋顶阁楼上开始认真地考虑研制电视。
他几乎是从本能上意识到用机械装置传送图像是不可行的。
这名年轻人还有一个直觉,即令他感到新奇的物理学领域——电子学的研究——有可能掌握着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无论如何,电子能够以机械装置不可比拟的速度移动,这就可使图像清晰得多,并且意味着不需要活动元件。
他由此推理,如果一个画面能转换成电子流,那么就能像无线电波一样在空间传播,最后再由接收机重新聚合成图像。
从本质上看这是个相当简单的主意,但如此简单的想法却似乎没有任何人想到。
1927年,他用电子技术传送图像取得了成功。
1928年,他发明了电子图像分解摄像机。
1929年,他成立法恩斯沃斯电视股份有限公司。
1937年,他的电子电视系统成功地击败贝尔德,使贝尔德的机械扫描电视装置被淘汰,从而确定了电子电视系统的垄断地位。
这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视诞生了。
当美国专利局终于认定法恩斯沃斯应该是电视的所有主要专利的持有者时,已经到了30年代后期,这对法恩斯沃斯已太迟了,他的资金差不多耗尽了。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逼近,联邦政府不久即宣布暂停发展电视工业。
这样一来,不得不推延到1946年,电视才有可能合法地开始制造,到那时法恩斯沃斯的专利已超过了保护期限。
法恩斯沃斯历经艰辛发明了电视,自己在个人收益上却一无所获。
1969年7月,已近高龄的法恩斯沃斯与妻子埃尔玛在他们缅因州家中看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的实况。
他平静地对妻子说道:“你知道,为了今天,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久后,费罗·法恩斯沃斯患了肺炎,于1971年6月去世。
《纽约时报》在讣闻中称他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具魅力的发明家之一。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有何特色?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其主要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人。
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哈贝马斯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谁被誉为“精神领域的哥伦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大学者之一。
他的心理学研究和精神分析学,成为各门学科汲取灵感的源头。
因此,弗洛伊德被誉为“精神领域的哥伦布”。
1856年3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弗莱堡现为德国的一部分)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他母亲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但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他的家庭财政紧张,居住拥挤,但他的父母尽力抚养他们。
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
1895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五年后,他又推出了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
虽然该书问世后非常滞销,但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
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
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最早的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过婚,有六个孩子。
他晚年患了颌癌,为了解除病根,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30多次手术。
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
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不顾82岁高龄逃往伦敦,1939年9月23日因癌症不幸去世。
法国为何创办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目前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
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
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
自创办以来,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办外,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原来每年9月举行。
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改在5月举行。
谁被誉为“欧洲之父”?
罗贝尔·舒曼(robert schuman,1886—1963),法国前总理,生于卢森堡。
先后在波恩、慕尼黑、柏林和斯特拉斯堡等地的大学攻读法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当律师。
1919—1949年任国民议会议员。
二战期间被德军逮捕,逃脱后参加抵抗运动。
后为人民共和运动的创始人。
1945—1962年再任国民议会议员。
1946年6—11月任财政部长。
1948年7月—1953年1月任外交部长。
在任外长期间,与让·莫内一起倡导欧洲建设,并于1950年5月9日提出舒曼计划,奠定了欧洲煤钢联营和防务共同体的基础。
1955年任欧洲运动主席。
1958—1960年担任欧洲共同市场的协商机构欧洲议会主席,并任议员至1963年2月,同年9月4日逝世。
由于他在西欧联合中的贡献,被称为“欧洲之父”。
何谓舒曼计划?
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
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
1950年5月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表示法国对上述建议感兴趣。
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
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
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
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1952年7月25日,条约正式生效。
8月,正式成立超国家的“联营”最高权力机构,由9人组成,舒曼计划的起草人法国的让·莫内担任该机构的首任主席。
1953年2月—1954年8月,“联营”六国先后建立了煤、钢、铁沙、废铁、合金钢和特种钢的共同市场。
“联营”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协调成员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和内部的有效竞争。
欧洲煤钢联营促进了成员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它的建立为50年代后期成立“欧洲共同市场”奠定了基础。
谁被称为“原子弹之父”?
罗伯特·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出身于美国纽约一个家境富裕的犹太人家庭,母亲是天才画家,常常鼓励奥本海默接触艺术和文学,不幸在奥本海默9岁时去世。
奥本海默是早慧的天才,三年读完大学;1925年以荣誉学生的身份毕业于哈佛大学。
随后奥本海默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开始攻读理论物理,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1926年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跟随玻恩研究;1927年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德国格丁根大学博士学位。
接下来的两年,他在瑞士的苏黎克和荷兰的莱登作进一步的研究。
1929年夏天,奥本海默回到美国,不幸感染了肺结核,在新墨西哥州洛塞勒摩斯镇附近的一个农场上养病。
后来他在柏克莱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奥本海默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原子核、量子电动力学到基本粒子。
他有辩才,长于组织管理能力,精通八种语言,尤爱读梵文《薄伽梵歌》经典,为此自修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