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现代史 1(第 1/4 页)
第四篇 现代史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是星期天,也是塞尔维亚的国庆日。
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子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
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
然而他却忘记了,这块土地是奥地利6年前才吞并的,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
当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的枪弹打穿斐迪南的脖颈和他妻子腹部的时候,随着两股鲜血的喷出,一场把全世界都卷入的战争开始了。
这次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普林西普成为永载史册的人物,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偶然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哪里?
萨拉热窝事件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
俄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
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
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
其中欧洲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
参战国还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
英法联军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因何失利?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于1915年2月19日—1916年1月9日实施的一次战役,又称加利波利半岛战役。
此次战役目的是,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占领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迫使土耳其退出与德国联合的战争。
英法两国竭力先于俄国夺取战略上极其重要的这两个海峡。
最后以联军失败告终。
战斗中,英法联军损失约4.5万人,大体相当于土军的损失。
英法联军的8月失利,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保加利亚决定与德国结盟参战,也是丘吉尔辞去海军大臣职务的原因。
1915年底,由于德奥联军和保加利亚军队在巴尔干战区顺利进攻,塞尔维亚军队被击溃,以及出现了希腊倒向德国一方的威胁,迫使盟军停止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将军队(14.5万人,1.5万匹军马和400门火炮)撤到希腊,以加强萨洛尼卡远征军。
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失利是由于英法统帅部的错误造成的。
他们不按约定与俄国陆海军实施协同动作,而企图独自夺取两海峡和土耳其首都(协约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战役最初企图,即仅用舰队兵力夺取达达尼尔海峡和君士坦丁堡,其本身就欠妥当。
英法联军统帅部低估了敌方的防御能力,忽视了战役准备的隐蔽性和第一批登陆兵登陆的突然性;第二批登陆兵登陆又过于迟缓,使敌方在此之前建立了强有力的防御。
德土统帅部巧妙使用陆军、海岸炮兵和抗登陆水雷障碍,以及德国舰队在海上交通线上的有效作战,都是英法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失利的主因。
哪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会战,史称马恩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德军主力按照施里芬计划,穿过比利时,插入法国北部省份,向巴黎迅速逼近。
前锋部队距巴黎仅15公里,德国为一时胜利所陶醉。
参谋长小毛奇及其幕僚都以为胜利已成定局,因而不断从西线抽调军队,用以加强东线,抵御俄军,这就削弱了西线德军进攻力量。
面对德军的大兵入境,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急忙调整战前的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形势。
9月5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双方在马恩河展开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50万,战斗十分激烈。
德军由于抽调西线兵力等原因而削弱。
9月10日,被迫退据埃纳河,形成对峙局面。
9月11日,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下令停止进攻,马恩河会战结束。
这一会战时间很短,仅仅5天,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它使德军东守西攻的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不得不陷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难境地,这正是德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
马恩河会战一结束,德军总参谋长就对德国皇帝呈述:“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索姆河战役哪方损失惨重?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英、法军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阵地的进攻战役。
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开始,至11月中旬以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失败告终。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双方伤亡都极为惨重的阵地战。
这次战役,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是本次大战中最多的。
英军投入作战有54个师,法军32个师,德军为67个师。
英、法联军伤亡79.4万人,未能突破敌方防御,仅推进5~12公里。
德军损失53.8万人,虽然失去240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却成功拦截了协约国的战略目标。
但进攻方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仍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约国一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终失败。
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分,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
凡尔登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
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
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屠宰场”之称。
战役中,法军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
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接替小毛奇任总参谋长职务的法金汉,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坦克何时开始用于战场?
1916年9月15日,英国把一种新式武器——坦克投入索姆河战役,这种由强有力马达推动的、外覆装甲的履带式车辆,既可抵抗机枪等轻武器的杀伤,又可在崎岖不平、弹坑累累的地方行走,还可冲压堑壕等障碍。
有9辆坦克突破索姆河德军的前沿阵地,长驱直入。
但是,由于英国人对坦克的功效思想准备不足,缺乏后援,未能利用它组织大规模进攻;又由于初次试用,从坦克工厂出产的49辆坦克,17辆在开赴前线途中抛锚,只有9辆能真正投入使用。
甚至其中一辆被德军俘获。
对于在索姆河战役中显示威力的坦克,英国人喜忧参半:一方面,他们为坦克初露锋芒,所向披靡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种秘密武器用的不是时候,应在有足够数量的坦克进行重大突破时再使用它,而索姆河战役中它并没有真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是谁发明的?
“伊里亚·穆罗梅茨”重型轰炸机是俄国人西科斯基发明的。
西科斯基于1889年5月25日生于俄国基辅,1903—1906年曾就读于彼德堡海军学校和基辅工业学院。
他从小就沉迷于航空,尤其对达芬奇所画的直升机原理和从中国传来的竹蜻蜓特别感兴趣,12岁那年,西科斯基就制作了一架橡筋动力的直升机模型,显示出富于创造的天赋。
1913年底,西科斯基制成了“伊里亚·穆罗梅茨”重型轰炸机,这种飞机能载炸弹400公斤,这在当时是最大的载弹量了。
机上还有8挺机枪,机组成员4~8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军中共有4架这样的飞机正式投入作战使用,至1918年共生产了73架。
1915年2月15日,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飞机首次袭击了德国本土,投掷了272公斤炸弹。
至1917年10月革命,俄国退出大战为止,使用这种飞机共执行过422次作战任务,投弹2000余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如何?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
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
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
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
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哪国提供了发展机遇?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却给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战双方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充当双方的兵工厂,迅速扩大军工生产和重工生产;此外,美国还在战争期间对英法贷款,并乘欧洲交战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的良机,扩大工农业生产,进行商品输出。
战争结束时,美国已从战前一个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
这就大大加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为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发展生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从而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福熙元帅对巴黎和会评价如何?
巴黎和会指的是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名义上是拟定对德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
在巴黎和会以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凡尔赛体系不但包括《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还包括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特里亚农条约》,对匈牙利的《纳伊条约》,对土耳其的《色丹条约》,但对土条约遭到土耳其的反对,后来联军被凯末尔打败,最终签订了《色佛尔条约》,由上述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
巴黎和会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无论战胜国与战败国,还是在战胜国之间,还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仍然矛盾重重。
德国陆军的福熙元帅在听到和会签订的和约内容后,就这样评价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
值得注意的是,福熙元帅的预言惊人的准确,因为德国正式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在20年后的1939年。
何谓国际联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些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得到了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他的顾问爱德华·豪斯上校的积极推动。
1918年1月8日,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维护战后和平的《十四点纲领》,其中的第十四点便是呼吁成立一个国际联盟。
1919年1月,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向与会各国提议建立国际联盟的方案。
美国力主先讨论建立国联,然后再讨论其他问题,但遭到英、法的反对。
经过一番争执,和会决定将问题交给以威尔逊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研究,负责拟订国联盟约草案。
然而,在美国国内,威尔逊要建立国际联盟的做法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1919年4月28日,各国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它被列入同年6月28日通过的《凡尔赛条约》的第一部分。
同年11月19日,美国参议院却以53∶38的多数票否决了《凡尔赛条约》,条约中的国联盟约自然也没被通过。
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会宣布《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盟约规定,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2个一战协约国及自治领是国联创始会员国,并邀请阿根廷、智利等13个国家加入。
由于美国政府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美国也就没有参加国际联盟。
何谓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
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
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8亿金马克(折合1.9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1924—1925)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1928—1929)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110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
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
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
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
德国艾伏斯的10公里长公路是德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同时也是世界首条高速公路。
1921年9月19日这条公路正式启用。
艾伏斯公路位于柏林市的绿林与苑湖之间,是双线道的柏油路面,每道宽7.8公尺,两道之间以草皮及灌木隔开。
艾伏斯路段上有10个十字路口,每个路口都以钢筋水泥高架桥加以高低错开,它是欧洲最好的一条道路,同时也是为赛车而设计的。
两车道尽头两端,各以回转相衔接,使整条公路形成一个长条的循环跑道。
洛迦诺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大战后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
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召开会议,讨论欧洲安全保障问题。
会议签订的最后议定书和几个条约,总称为“洛迦诺公约”。
公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每一组缔约国分别设立一个常设调解委员会处理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障条约》,规定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
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
它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实行和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个公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延续,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