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好口才代表一种实力(2)(第 4/4 页)
自吹自擂,总是试图表现得比别人高明;
不管自己是否了解,而任意对事情发表意见:
嘲笑社会上一切不合己意的新生事物:
公然质问他人意见的可靠性;
以傲慢的态度拒绝他人的要求:
指责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当着他人的面,批评部属和同事的错误;
措词不当或具有攻击性;
当场表示不喜欢,缺乏应有的礼貌;
为错误做辩解。
无数老实人之所以与成功失之交臂,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了自欺的理由。
像什么“如果每天不堵车,我就不会经常迟到了;现在竞争太激烈了,要是早几年我也会成为xx行业的精英;如果我有xx的学历我早就成为这方面的杰出人才了……”等等。
每一个借口都是自欺欺人的。
在某些时候与某种程度上,这些借口看起来只是拿来应付别人、推诿别人而已,可归根结底是自己拿来当作原谅自己,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的理由。
在你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一次机会。
·有错认错才叫会说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之后,该如何处理。
做错事情之后,向人低声道歉固然必要,但有时仅靠一句“对不起”是不足以获得别人谅解的。
诚然,推卸责任是我们找借口辩解的一种方式,然而,问题不在于我们要找借口辩解,而在于我们辩解时不能太直率、太生硬。
任何人都会进行辩解。
堪萨斯州大学心理学家斯尼德指出:“如能使对方感到出现目前的过失是事出有因,而且保证不再会重复,找借口辩解会消除一定的紧张情绪。”
暂时的终止辩论,偃旗息鼓,这是在论战中不慎失误,形势对自己明显不利时,你可以采取的一种暂时退却的策略。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你振作精神,调整战术伺机再战。
任何人在论战中都难免有失误,任何一方都可能遇到强劲的对手,若一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强敌抓住把柄击中要害。
此时既不能强辩,也不可狡辩,否则你将败得更惨。
为了终止已造成的失误,最好装聋作哑,不予理会。
高明的论辩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
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
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其葫芦里藏的什么药。
有的人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人理解,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
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
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往往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公开讲话也好,与人交往也好,犯错在所难免,而有些看似不经意的错误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所以及时认错、及时低头,开诚布公地讲一些能让人谅解的低头话才是一种会说话的表现。
·失误不应成为原谅自己的借口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波士顿大学曾聘请了一位十分著名的教授为传播系主任,这个教授在一次讲课时,讲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而这段话是他从其他地方看到的,本来他是要交代这段话的出处的,但教授刚讲完那段话,下课铃就响了,教授便下课了。
在西方的许多著名大学,要求学校的每个老师和学生不能以任何形式剽窃别人的成果,即使是老师在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如果引用了别人的话,都必须明确指出,如果不指出,便认为是一种不诚实,是一种剽窃行为。
所以,当这个教授下课后,有一个学生便向校长反映,说那个教授在上课时用了某个杂志上的话,但却没有交代出处。
校长便找到这个教授核对,那个教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便立即提出辞职。
由于其他教师的挽留,最后学校决定撤销他的主任职务。
第二天,这个教授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道歉。
在许多人看来,这也许是小题大做,何况那个教授并不是存心不想说那段话的出处,实在是因为下课了他没有来得及说;再说,就是这个教授说了那段话不是自己的,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影响,他为什么要故意不说呢?
再退一步说,即使不说出出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学生反映了这个很小的问题,校长还是十分重视,即使知道了这个教授不是故意不做交代,校长还是撤了他的主任职务。
而这个教授呢?
他在校长找他的那一刻,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疏忽犯了大错。
他在那一瞬间便觉得自己不配在这里为人师了,所以他立即提出了辞职。
最后因为同事们的挽留,他虽然留了下来,但仍觉得错在自己,所以在第二天上课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向他的学生真诚地道歉。
因为他明白,失误,不能成为原谅自己的原因。
在这件事情中,无论是那个学生,还是校长,抑或那个失误的教授,都表现出了一种对虚伪的厌恶,对诚实的追求。
那个学生并不因为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不诚实,哪怕他并不是故意的;校长也并不因为这个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失误;教授也不因为失误,便找种种借口原谅自己。
其实,学生、校长和教授,所不能容忍的不是这件小事,而是不能容忍哪怕是半点的虚伪,无论这种虚伪来自有意还是无意。
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容忍了无意的虚伪,便是对真诚的一种亵渎。
做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应该真诚,不应当虚伪,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
我们只有不断地清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内心深处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我们应该向那个指出教授不诚实的学生报以敬意,我们应该对那个校长给予赞扬,当然,我们更应该向那个不因为失误而宽容虚伪的教授致以崇高的敬礼。
·道歉不仅仅是认错
与人交往,难免说错话、做错事,也就难免得罪人,有时甚至给人家带来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对此,聪明人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向人家道歉,并主动承担责任,一般情况下,总是能得到别人原谅的。
倘若你发现自己错了,又不能及时向别人道歉,甚至千方百计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其结果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谅解,相反,还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和人格、形象上的损害,使你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小看了道歉的作用。
简单地说,道歉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诚恳,二是要及时。
及时而诚恳的道歉有以下几种方式。
(1)表示有所醒悟,希望得到谅解
三国时,公孙渊在辽东割据,害怕曹操征讨,就给孙权写信要归顺东吴。
孙权决定派军队带着钱财支援他,并封公孙渊为燕王。
大臣张昭认为公孙渊不可靠,极力反对孙权这样做,两人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孙权最后还是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张昭一气之下,不去上朝,孙权也生气了,派人把张昭家的门给堵上了。
张昭更不示弱,让家人在门里又堵上了一层。
后来,公孙渊杀了孙权派去的人,孙权这才认识到张昭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几次到张昭家认错,张昭就是不见他。
一次,孙权又来到张昭家门口,高声喊张昭的名字,张昭仍卧床不起。
孙权派人烧他的门,本意是想逼张昭出来,但张昭把窗户也让人关上了。
孙权一看,连忙让人把火扑灭,自己一直在张昭的门前站着。
后来,经过儿子的劝说,张昭终于露了面,孙权一看,非常高兴,赶紧把他让到自己车上,一路上自责不已,请张昭原谅。
从此,君臣和好如初。
(2)表示捐弃前嫌,希望得到帮助
1754年,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率领部下驻守在亚历山大市。
有一次选举弗吉尼亚议会议员时,一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思在关于选举问题的某一点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他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
佩思把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
华盛顿的部下马上赶了过来,准备替他们的长官报仇。
华盛顿当场予以阻止,并劝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给佩思送去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地到一家小酒店去。
佩思如约到来,他是准备来进行一场决斗的,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
“佩思先生,”华盛顿说,“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
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朋友吧。”
从此以后,佩思便成了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3)表示承担责任,希望得到理解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总理来中国访问,拟签中德友好互助条约。
按照国际惯例,公布要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同时进行。
然而由于记者的疏忽,在条约未签订时,就提前发了消息。
周恩来总理看到报纸,立即打电话向已到外地访问的民主德国总理表示歉意。
当天下午他把有关领导和记者请到办公室开会。
在了解问题发生的经过后,他说:“我只在国务会议上提醒记者暂不发表,却没在人大常委会上向记者交代,结果出了问题,这是我的疏忽。”
然后,总理才对有关人员指出错误的性质、影响,及各自应负的责任和教训。
周总理这种主动承担责任的道歉方法,使民主德国总理很受感动,并表示谅解。
真正的道歉并不只是认错,承认自己的言行破坏了彼此间的关系,而是要勇敢地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通过道歉表示你对这个错误十分重视,并希望重归于好,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增进感情。
说话的大智慧: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完成了什么事,而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话,只会使用华丽的辞藻高谈阔论,只会惹来别人的阵阵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