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1)(第 4/4 页)
在是非面前,我们不但要学会抵制,而且还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立场。
一个最基本的立场就是不要恣意怀疑别人,不要恣意猜忌别人。
只要一种下怀疑的种子,这个种子就由不得你控制,它会疯长。
·挑拨离间,易招灾祸
挑拨离间的人也容易招致灾祸。
不仅是因为挑拨离间的人往往有颗狭隘的心,而且也因为他们的挑拨离间容易招致别人的怨恨。
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
这三个勇士仗着自己无人能比,对大臣们十分不屑,喜欢挑拨国君和大臣的关系,甚至很多时候对国君也很无礼。
晏子是当时齐国的宰相,他实在看不下去。
于是想方设法想把这三个人除掉。
但是这三个人力大无穷,如果硬拼的话,显然齐国当时还找不到敢于挑战他们的勇士。
即使有这样的勇士,也难免他们不会步这三个人的后尘。
晏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不费吹灰之力除掉他们的好办法。
他请齐景公送两个桃给这三个武士。
同时对武士们说:“桃只有两颗,三位大人请论功来吃。”
公孙接一听,首先开口了:“我曾经打死过一头野猪,俘获过一只老虎,我的勇力是大家都见识过的,显然我要吃第一颗。”
话刚说完,他就拿起一颗桃,吃掉了。
田开疆接着说:“我曾率伏兵一再阻退敌军,我的勇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天下无人能敌。”
说完,也拿起了一颗桃,吃掉了。
这个时候,古冶子开口了:“我曾经随着景公渡河,船行到河中央,一只巨大的河鳖想来伤害景公,一口就衔住了景公的马。
是我毫不畏惧,不怕艰险地杀了这只河鳖,救了景公。
这么大的功劳,居然连一个桃子都吃不到,真让人感到耻辱。”
说完,古冶子就拔剑自杀了。
公孙接和田开疆一看古冶子死了,觉得自己很不应该,也相继拔剑自杀了。
就这样,晏子用两个桃子了结了三个勇士的性命,解除了齐国的灾患。
喜欢挑拨离间的老实人,本身就是有勇无谋,跟上述故事中的三个勇士没有任何分别。
挑拨别人,自己也必然会招来怨恨。
这种怨恨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灾祸。
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气和说话的内容。
口气不能像挑拨的口气,不能有意装作无心出口。
而说话的内容更是要谨慎选择,即使自己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也要学会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万万不能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很多话当你说出来之后,才会发现那些话特别的刺耳,甚至有可能让听者勃然大怒,去找其他人算账,在这个时候,你是煽风点火呢,还是任其发展?
这些都是让人不齿的行为。
事实上,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只要你话说出口,它如何传播就已经不在你控制的范围之内。
试想一下,如果挑拨别人的关系,被当事人知道的话,在他心目中,会认为你是什么人?
显然是小人,是进谗言的人。
有了这种判断,那么他觉得无论他对你做什么,都是正义的,因此他也不会吝惜使用各种手段对付你,你无形中就树立了一个敌人。
鸿门宴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刘邦有个属下叫曹无伤。
这个人想挑拨项羽和刘邦的关系。
于是他对项羽说,刘邦有称帝的迹象,以前刘邦爱财贪色,但是自从进了关中以后,他就完全变了一个人。
项羽听了曹无伤的话,于是摆出鸿门宴,请刘邦来赴宴,计划在宴会上结果了刘邦的性命。
刘邦得到邀请后,知道有人在挑拨离间。
不去解释的话,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带了大批礼物去见项羽。
项羽一看礼物,觉得刘邦还是很恭敬,不像是要谋反。
刘邦看项羽语气有所缓和,于是就对项羽说不知道是谁在挑拨将军和我之间的关系。
项羽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说是曹无伤。
刘邦从鸿门脱险回来后,立刻找了个理由把曹无伤杀了。
事实上,没有任何人喜欢挑拨离间的人,都将他当作小人。
然而在我们每天的说话中,可能经常做着挑拨离间的事情。
或许出于嫉妒,或许出于愤怒,或许出于其他种种不可告人的想法,或者仅仅出于无心。
在这个时候,我们一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不挑拨离间,不仅是修养,而且也是智慧。
挑拨离间不仅是败德行为,而且也是十分愚蠢的。
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改变我们说话的语气和句式。
谨慎使用这样的句式:“有些话我本不想说的,但是……”,这种句式在挑拨别人关系的时候经常使用。
在与人谈话的过程中,不要总是成为秘密的宣扬者,不要总是跟别人说:“有件事,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或者“我原来也因为他不是那样,但是……”这种话的影响很坏,很容易让人相信,也难免成为了挑拨离间的用语。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千万不要挑拨离间别人的亲朋好友关系。
即使他们有矛盾,也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机可乘。
对于亲朋好友,即使再大的矛盾,也难免有“历经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一天。
试想,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他们自然将矛头全部指向自己。
光明磊落、正直坦荡的人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鬼鬼祟祟、挑拨离间的人只会让人唾弃,被人看不起。
人说话做事,心中都应该有个尺度,这个尺度是道德底线,显然挑拨离间是在道德底线之下的。
·流言止于智者
流言虽然极其容易传播,但是止于智者。
真正的聪明人不会传播流言,也根本不会相信流言。
流言止于智者,我们不但不要相信那些听来的东西,甚至有很多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东西都不能相信,因为看到的未必是事实。
有很多人为了算计别人往往会用一些障眼法布置现场,如果一个人缺少判断,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难免被别人欺骗。
在社会中生存不是偏听或偏看就可以的,而要用心思考,要好好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很多时候人容易陷入到流言之中,在这个时候真正的聪明人一定坚持心中认定的判断,而不会被群体其他人的狂热左右而失去了思考。
我们不但不要相信流言,而且不要传播流言,流言传播出去的危害是惊人的,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让流言在自己这里戛然而止。
对于比较流行的言论、判断,真正的聪明人一定会保持一种省思。
绝对不会因为有了这样公认的言论和判断而失去自己的思考。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真理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其他的大部分人都是盲从的。
人要掌握真理,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狂热,都不要不合实际,都不要异想天开,都不要放弃思考。
说话的大智慧:
处理是非的方法:不听是非,不理是非,不传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