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说话可以说出魅力来(3)(第 3/4 页)
蹶由从容地说:“预兆预示吉利。
如果你特别高兴,又友好地接待我,毫无敌意,就会滋长我们吴国的自满情绪,因而忽视了安全,我国的灭亡就没有多久了。
如今你动怒了,大发雷霆,杀我祭鼓,那么我们吴国就会加强守备。
吴国虽然弱小,但只要提高警惕,事先治好兵甲,就可以抵御你们的军队。
这不是‘吉利’吗?
况且我们吴国只占卜国家的吉凶,不是占卜我个人。
假如小臣我被杀死祭鼓,因而使我们国家知道戒备,这种吉祥,还有比它大的吗?”
蹶由这一番话把残暴的楚王说得哑口无言,并最终放了蹶由。
老实人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尚书,他死后家道没落,到他孙子的时候已经很穷了,加上他的孙子十分懒惰,到最后只能乞讨为生。
有一天,尚书生前的一个门生知道了这种情况,于是让尚书的孙子到他家扛一袋米回去。
尚书的孙子很高兴,扛着米就往家走。
但是因为从小娇生惯养,根本扛不动。
他四周看了看,发现有一个乞丐,于是让乞丐帮他扛,结果这个乞丐还不如他,扛了两步就走不动了。
尚书的孙子便大骂乞丐说:“我是尚书的孙子,我扛不动情有可原,你一个乞丐怎么连这样的活儿也干不了?”
乞丐瞪了他一眼说:“尚书又怎么样,我可是宰相的孙子。”
·不要教别人如何做人
任何人都没有教别人做人的权利,但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别人的行动。
古时候的圣君往往以身作则,教化百姓。
周文王姬昌。
在梦中看到有人在城上对着自己大喊:“我是城东北角的那具尸骨,请你务必用帝王的规格安葬我。”
姬昌一口答应下来。
他醒后,就派官吏去调查,果然发现城东北有一具尸骨。
姬昌马上吩咐官吏用帝王的规格来安葬,官吏提出异议:“这只是一具无名尸骨,用帝王的规格太过分了,是否改用五大夫的规格?”
姬昌不同意:“我已在梦中答应他了,怎么可以食言呢?”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士民听到后,无不激动万分:“我们的大王对梦见的枯骨都如此守信,何况活着的人呢?”
周文王厚葬枯骨,正是希望从别人口里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并且以梦来附会这就更为自己增加了神秘色彩。
在判断一个人时,通过语言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行动来证明,这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
鲁国大臣孟孙在狩猎时获得一头小鹿,令秦巴西先运回府邸。
途中,伤心的母鹿呜咽哀鸣着跟随其子。
善良的秦巴西于心不忍,于是放了小鹿使母子团圆。
孟孙回,要小鹿秦巴西只好据实相告:“我见那头小鹿十分可怜,就把它还给母鹿了。”
孟孙大怒,于是放逐了秦巴西。
过了三个月,孟孙又召回秦巴西,让其专门守护少主人。
驾御马车的人深感不解,孟孙却说出了他的看法,秦巴西性诚心善,对一头小鹿犹如此怜惜,将来也一定加倍地守护好自己的孩子。
在劝导别人的时候,要善于从自身谈起,不要直奔主题。
如果直奔主题,就容易受到别人的反驳。
邹忌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足智多谋。
精通音乐,曾击鼓弹琴游说齐威王,受到重用,被任为相国。
他很有抱负,常常想办法让齐威王虚心纳谏。
有一天,邹忌对齐威王说;“前些日子,我在家里照镜子,发觉我身材修长,容貌俊美,衣冠楚楚,心中甚是洋洋得意。
高兴之余,我问妻子:‘你看我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美呀?
’妻子想也没有想就说:‘当然是官人比徐公美了,徐公怎么能同你相比呢?
’我听了妻子的话,将信将疑,于是又去问妾,谁知妾把我说得更美,我想果真我是远近闻名的美男子吗?
每当客人来访的时候,我都要仔细询问,客人也说我最美。
于是我有点飘飘然起来。
但好景不长,一次,徐公本人来访,我从头打量到脚,连汗毛孔也看遍了。
徐公走后,我照镜子,越看越觉得我比不上徐公美。
明明是我不及徐公美,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说我比徐公美呢?”
说到这里齐威王若有所动。
邹忌继续说:“这件事叫我很长时间未能静下心来,现在我找到答案了,原来妻子说我美,那是她对我有偏爱之心。
妾说我美,则纯粹是讨好我,因为她惧怕我。
那些来访的客人,全是来求我帮助他们的,自然恭维我美啦。”
谈完自己的经历,邹忌开始畅谈体会。
他对齐威王说:“现在齐国领土广阔,城池就有上百座,宫中美女成群,大王尽情享乐,朝中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全国没有一人能不求于大王的的。
由此不难想象,大王你受的蒙蔽太深了,官吏和百姓或是怕你或是谄于你,怎么能听到真实情况呢?”
齐威王听罢邹忌的话,顿时醒悟,接受了邹忌的规劝。
没几天,齐威王向全国发布命令:凡是当面揭发齐王过失的,获上等奖,凡是上书批评齐王过错的,受个中等奖;能在大庭广众之中指责国王,只要被国王听见的也给重奖。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