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说话可以说出魅力来(2)(第 3/4 页)
这些人的失误在于他们表现的都不是他们自己的本色,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服。
要有自己的个性,你看到的我是什么样,我就是什么样,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但你总会相信同你谈话的那个人是真实的,不是假冒的。
无论对也好,错也好,都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
因此,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原则,总会受到别人的喜欢,从而慢慢养成自己说话的风格,因为你用真诚的自我与别人交流,你用自己的风格和别人说话。
说话的大智慧:
在问题面前,聪明人决不人云亦云,而总是保持一种疑问的态度,有自己的主见。
4、聪明人说话声情并茂,老实人说话死气沉沉
在日常说话中,有些人一开口,别人就静下来听;而另一些人讲话时,听众仍各干各的,甚至打断他的话。
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当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有的人懂得使用表情,使用眼、胸、肩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来配合他的口来吸引人,而有的人却不懂得。
试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只是嘴在动,而没有其他的表情,他说的对听众有吸引力吗?
聪明人的故事:
电影《魂断蓝桥》有这样一个镜头:
玛拉以为爱人洛伊战死沙场,因生活窘困而沦落风尘。
有一天,她来到滑铁卢车站拉客,却发现洛伊活着回来了,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重逢的日子里,他们相处得很愉快。
但玛拉心里却自惭形秽,深深不安。
在一次家庭舞会上,洛伊从她的眼睛里发现了她的不安,便问道:“为什么你的眼睛里面都是惶恐?”
眼神果然可以流露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的。
老实人的故事: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时,考生须先填写清楚自己的外貌特征,由考官在考堂上查对,以防止冒名顶替。
相传明朝时,有个考生填写自己的面貌特征为“微须”。
考官巡堂时看见这个考生脸部有一点胡须,便勃然大怒,板着面孔责问道:“你因何冒名顶替?
考单上明明写着你没有胡须。”
考生觉得诧异,申辩道:“我明明写着有一点胡须,怎么说没有呢?”
考官说:“‘微’即‘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说的就是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我跟谁在一起呢?”
这位考生哭笑不得,这时,多亏另一位考官过来了解了情况,这位考生才没有被清出考场。
·说话的语气要适当
说话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
重视并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即使是抽象枯燥的内容也能讲得娓娓动听,牢牢吸引住听众;如果不善于运用语调变化,古板平淡得很,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单调平淡,使听众昏昏欲睡。
恰到好处地使用声和气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驾驭语调的技能技巧,以便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说话效果。
譬如,有人说话总是和声细语的。
这种声和气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者以舒适、安逸、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
人们在请求、询问、安慰、陈述意见时常使用这种声和气。
它可以弘扬男性的文雅大度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尤其是在抒发情感时,这种声和气的运用更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
还有人说话是高声大气的。
这是一种人们用来召唤、鼓动、说理、强调和表达自己激动心情的声和气。
它可以表现说话者的激情和粗犷豪放的气质。
虽然它和大吼都属于高音频和高调值,但是它通常是用来表示极度的欢喜或慷慨激昂的。
还有其他很多种语气,恶声恶气,怪声怪气,低声下气,唉声叹气,有声无气等等。
不同的声和气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因此,我们说话时,不仅要注重遣字用词,更应该选用恰当的声和气。
这一点十分重要。
否则,再美的词语也会失去光彩,并很有可能引起听者的猜疑、妒忌、不满、反驳、敌视、唾弃和嘲笑。
选择用怎样的语气谈话,要取决于你所处的场合,你的谈话对象,你谈话的内容目的等各种因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事前意识到讲话语气的作用对你的谈话目的的达成是大有裨益的。
·说话时要留意自己的声音
你和对方的谈话已经开始,那么在言语交换中,最好分出一部分精神来,留心你的声音。
“我说话是不是太快了?”
虽然有些说得快而清楚,有些却是快而不清楚,使人听了等于没听。
说话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了,别人听不清楚,听不懂,就是白费口舌。
再问一句:“我说话的声音是不是太响了?”
试想在宁静的黄昏,树下谈心,或在温暖的炉边,围炉叙旧,高声谈话是如何煞风景啊!在客厅里,过高的声音会使主人嫌恶;若在公共地方,更会令你的同伴感到难堪。
你说话时要记着,对方并不是聋子。
你说话虽然并不是太快和太响,但要明白在谈话中,每句话声调也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因此,你要学学怎样调节它。
抑扬顿挫,这是获得听众的唯一秘诀。
在乐曲里,有极快、快、略快、慢、略慢、最慢等快慢符号;也有极强、强、渐弱、弱、极弱等强弱符号。
若想你的话如同音乐一般动听,不可忘记在应快时要快,应高时要高,应慢时要慢,应低沉时低沉。
毫无抑扬顿挫节奏地说话,是最易使听者疲倦的。
因此,说话不妨常常留心那些使人听了会忘记疲倦的说话方法,也不妨常常留心那些舞台上的名角念词的方法,这是最好的参考,可以细加揣摩。
·善于利用丰富的面部表情
人际交往中,与别人谈话,无论双方意见或说法是否一致,都不能板着面孔说话。
首先这是对双方交谈的一种不尊重,其次也会招致对方的反感,最后此次谈话也只能是不欢而散。
我们与人交往、谈话无非有两种人:一种是早已熟悉的人,如亲人、朋友和同事;一种是陌生人。
和熟悉的人谈话板着面孔,或许还可以得到理解和谅解。
和陌生人谈话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谈话的结果,只有给人家一个好印象,才能顺利交谈,发展友谊,取得交际的成功。
俗话说,“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你尊重别人,热情待人,谁会驳你的面子呢?
我们每个人与人交谈一定要开朗、热情、生动,因为人不是受到什么强迫才接近谁、喜欢谁;也不是由于什么人出类拔萃、有成就、有名气,才去接近、喜欢这个人。
亲切的话语,温暖的微笑,一下子拉近了心理的距离。
即使大人物,只要他善于交往、谈话,也必然如此。
相反,冷冰冰整天板着个面孔,无论对什么人都是无益的。
与人说话除了有声语言,还有一些无声语言可以帮助沟通,有时候它们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有声语言。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这样说过:“面部表情是历经多少世纪才培养成功的,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
表情不仅能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而且还能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染力,它同声音语言配合,能够产生很好的交际效果。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统计所得到的结论,人们传达信息的总量中,大概有55%是靠面部表情来实现的,所以有人认为面部是思想感情表达的“荧光幕”。
人的面部表情是内在态度的指示器。
面部肌肉松弛露出微笑的神色,使人乐于亲近,令人舒服,给人快慰。
面部肌肉绷紧,板着面孔,使人避而远之,望而生畏。
所以你的面部表情通常能够传达出你内心的真正想法,你也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来促进沟通的进行。
芬兰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用眼睛表现演员不同情绪的照片,裁成只保留眼睛部分的细条,然后让人分辨他们所表现的情感,结果正确率很高。
这说明:大多数人都能解读目光语言。
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
面部表情语言以眼睛最为重要,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认为,人的眼神变化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让微笑为你的语言增色
常微笑的人往往是真诚的。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