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走人户(第 3/4 页)
交待完刘阿蛮后,黎汉明便继续晃晃悠悠的朝遵义赶去,在分段承包的办法下,如今的水泥路面在原本的官道上已经硬化到资州了,所以他接下来的路程也不用太着急。
随着道路的硬化,慢慢的,黎汉明便看到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几乎都是走一截便遇到一波。
“老人家有礼,您们这是全家老小一起出动啊。”泸州嘉明镇的一个茶棚边,黎汉明客气的拦住一家子笑着打招呼道。
“小老儿聂德奎参见明王!”见到是黎汉明拦路,为首的老人家连忙激动的带着家人见礼道。
黎汉明见状一把扶住聂德奎,笑了笑道:“诸位不必多礼,老人家这是去哪儿呢?”
聂德奎闻言连忙面带喜色的回道:“走人户,这不得益于大帅的恩情,使得这道路便好了,我们便趁着开春前去小女家看看。”
有着“五千年文明”桂冠的泱泱中华,无论是书本上,还是影视剧中;无论是发展中的上世纪,还是科技飞速进步的今天。“文明”这个理念,早已深深镌刻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东海之滨、西部高原。华夏大地的民风民俗文化都承载着“文明、礼节”的深刻内涵。
遇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亲戚、朋友们都要相聚在一起,“喜事相互祝贺,丧事寄托哀思”。
四川、贵州等地的方言俗称叫“走人户”,现在应该称为“亲戚朋友聚会”。
黎汉明记忆最深的的是春节过年“走人户”,在家吃完早饭,喂完猪、鸡、狗,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干净,换上崭新整洁的衣服,关好门窗、上好锁,把狗链套在一根横跨院坝的铁丝上,一家人提上拜年的礼物,高高兴兴去“走人户”。
那时的农村几乎没有自行车,更谈不上交通车、小汽车,“走人户”都是走路去的。
遇到亲戚住的较远,小娃娃时的我们在走不动时,还要趴在父亲的背上由父亲背着走一段很长的距离。当走到离亲戚家不远时,亲戚家的邻居看见时就会朝亲戚家的方向喊话:“某某某,你们家来客啰”,并友好地跟我们打招呼。
这时,亲戚家懂事的小孩就会跑出来迎接客人,接过礼物带客人走向家里。
在农村逢年过节都是女人炒菜做饭,男人接物待客。当听见有客来了,亲戚家的男主人便走到院子篱栅的门前等到客人的到来。
见客人到来时,一边行作揖礼,一边要说:“稀客、稀客”。客人回作揖礼,回答:“讲礼、讲礼”。孩子们要向亲戚的男主人行鞠躬礼,说:“**,给您拜年了”,见到亲戚家里的其它长辈同样要行鞠躬礼拜年。
“走人户”是按上一年聚会时约好的:“初三到**家、初四到**家”的时间。所以,待客的人家里,一大早就将家里、家外的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
那时,农村的每家每户都一样,一般只有一两张方桌、几把竹椅和平时一家人够用的碗筷。遇到集中待客时,就到邻居家去借,大人搬桌子、长板凳,碗、筷、盘子,小孩抬椅子。用完后及时归还,这一习俗体现了“邻里相帮、和谐共处”的美德。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