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登闻鼓响(第 3/4 页)
保护自己的皇位,为自己的脑袋和屁股着想。
维护九州安宁稳定,一个帝国千年不亡,稳定发展一千年,这个帝国会变成什么样子?跳出了华夏史的怪圈,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可能。
武凝雨似懂非懂的说着,朱允熥道:“你也别一心专研医术了,多学一学内政,过几年我们就要出海就藩了。我那一堆叔叔,都是招募的数百兵外出就藩的,拖家带口也有两三千人。轮到我就藩,怎么的也能从殿下手里抠出来一万兵的名额。”
“到时候去海外占一块大大的地方,这内政还要你操心呢!”朱允熥笑着道。
武凝雨摇了摇头道:“可是皇明祖训不是说的很清楚嘛,后宫不能干政,宦官不能乱政。”
“得,皇明祖训是对后继之君的,我们去了海外,我就是老祖宗,我自己定规矩,怎么还要守着爷爷给的祖训呐!”
嗤笑一声,朱允熥倒是满不在乎。
辽东。
辽阳城。
总兵府!
“国公,怎么样了?没受伤吧!”盛庸上前扶着李景隆,虽然说他是辽东总兵,但终究李景隆是曹国公,又是皇亲国戚,是太祖爷的甥孙。
李景隆唉声叹气道;“良哈这些丘八们,真的是,气煞吾也,娘希匹的,他们竟然敢包围老子!”
盛庸心中难免担忧,看着李景隆道:“后来如何了??”
“后来?老子好歹也是国公好不好,虽然南京军学院的毕业论文不合格,没有毕业证,但老子也是正八经陆军学院出来的。那还能怕他不成,五万大军,损伤七千余人,炮火都用干净了,兀良哈三卫还没等着打,直接跑的差不多了!”
“我这一路追着杀啊,杀到了黑河,这帮兀良哈的骑兵动作太快了些,弃马钻进了山林中,找不到了。”
“一战斩获首级两万七千余,战马一万九千匹,另外弓箭什么的,对我军也没什么用处,就被我送回府里了,到时候回了京师,拿出去还能卖点钱给兄弟们分分!”
李景隆喝了口茶水,细细品尝着,开口道:“兀良哈意图谋反,诈降,只怕事情不简单,还是快些禀报朝廷,让朝廷早做准备吧!”
李景隆说完,盛庸一脸尴尬的看着李景隆道:“国公,事情怕是不好办呐。”
“不好办?有什么不好办的?如果殿下手里没有大将了,老子上马杀敌,追去大漠,一样杀的贼寇落荒而逃!”
李景隆言语间,豪气盖云的说着。真不知道,他这一仗到底是靠着什么胜利的。
盛庸道:“朝廷已经出兵了,七军都督府大都督梁国公蓝玉,领中央军五万人驰援西北张掖,沈阳候察罕为主帅,平安,何文辉,徐钦,常继祖为随军参谋,已经向草原拔营十万大军。”
“朝廷来的圣旨,要盛庸退守山海关,放弃辽东,全力由朝廷解决西北和漠北的事情,在对付兀良哈三卫。”
“而且,圣旨上还说了,曹国公李景隆无旨调兵,目无军纪,无视君父,致使辽地失守,要拿你回京问罪!”
盛庸脸上写满了无奈两个字。
李景隆出兵,他是同意了的,当然,这确实也违背了朝廷的意思,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圣旨擅自调兵,那都是死罪。
只是让盛庸疑惑的是,为什么这圣旨上,只写了要带李景隆回京问罪,而丝毫没有提及自己!
“什么?老子好不容易打了场大胜仗,怎么就要带老子回京问罪?老子得罪谁了。”李景隆在总兵府衙门内谩骂着道。
轻叹一声,盛庸道:“我已经向殿下上表,这次事情我也有责任,等朝廷回复,应该会调派一个将军过来驻守辽东,盛某和国公一起回京受罚!”
北京。
方世玉轻笑一声,看着军报道:“这李景隆,追着兀良哈三卫,一直追到了黑河?”
铁炫道:“殿下,曹国公是这样说的。”
“那这事,反倒更难办了。兵部什么意思?”方世玉尴尬的说着,好家伙,有着印象叫先天印象。
方世玉就是完全将李景隆当做了大明第一战神,这个将百万大军败给几万军队的朱老四,最后开城投降的李景隆。
竟然在辽东,给了他这么个恐吓般的惊喜。
也确实是吓人不浅呢。
铁炫道:“曹国公没有圣旨,私自调兵,按照军律,应当处以极刑,所有追随的将士,罚俸一年。”
“但是曹国公抓准时机,非但守住了辽东,还杀的兀良哈是曹国公抓准时机,非但守住了辽东,还杀的鞑子,丢盔弃甲,缴获无数,这功是功,过是过。”
“可依照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朝廷不重罚,无法震慑边关将领,可若是按照军律,处以极刑,又会极大的让各地将领陷入消极状态。”
“微臣在兵部研究了许久,想了个折中的法子。”铁炫躬身道。
曹国公府也是比较神奇,早上进了诏狱,满门上下七十余口,晚上就出了诏狱,毫发无损,就特么跟玩笑一样
从这点上看,方世玉是不想把曹国公府灭门的。
“既然殿下不想,如今又有了可能,兵部和刑部要研究的,就是如何能在保证影响最低的情况下,让李景隆长个记性,维持军律的威严
其实,这事情真的不好办!”
方世玉道:“什么办法?”
“找个替罪羊。盛庸作为辽东总兵,曹国公调兵,擅离职守,无论盛庸是否参与,这事情都和他脱不开干系。”
“而有了总兵签署的出兵调令,虽然也不符合朝廷的规制,但战争时,各镇总兵有权节制当地兵马,或出城野战,或据城防守。”
“直到朝廷派遣的援军或统兵将领抵达后,总兵为副职。”
铁炫道。
方世玉轻笑一声,打量一眼铁炫道:“你的意思是让我将这件事情,变成战争时的紧急情况,总兵府签署调令,上报朝廷,请求朝廷驰援,
从而放缓处罚?”
铁炫点头道:“正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军律威严,既能给盛庸和曹国公一个训诫,又能让各地的守军,在面临危急情形时,敢于出兵作战!而不是错失战机!”
俗话说,文人一杆笔,杀人不见血。
这上嘴唇下嘴唇一碰,就将李景隆从极刑的边缘拉了回来。
铁炫道:“七军都督府大都督蓝玉的那两封信,就是辽东总兵盛庸求援的军报。如果殿下愿意的话,那两封信真的可以是!”
铁炫把话说到这份上,就是将决定权交给了方世玉,如果说方世玉一定要治罪,那李景隆是逃不了了。
单单他无旨调兵,就足够抄家灭族的了。
但若是顺着铁炫的话说下去,这事情也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方世玉道:“既然辽东无事,那就先调卫国公邓铭,接任盛庸的职务,暂领辽东总兵府,全权负责对兀良哈三卫的缴费事宜!”
“辽东女真,蒙古诸卫,悉听调遣!”
方世玉思虑片刻,铁炫开口道:“殿下,辽东无事,那魏国公徐辉祖呢?是不是就不用去山海关了。”
原本铁炫听到要调卫国公去辽东暂领总兵府的事情,还以为是要已经在赶往山海关路上的徐辉祖去呢。
方世玉道:“不用,让徐辉祖先在山海关待着吧,晾一晾他。”
“如此,微臣这就去宣旨!”铁炫躬身作揖,正当他要退出去的时候。
突然间,一声鼓响,整个北京城都被鼓声笼罩。
占地面积堪称史无前例的北京城,分为皇城,内城,外城,轰鸣的鼓声,直震苍穹。
“这么大的声音?”方世玉愣了愣,狐疑道。
铁炫道:“怕不是有百姓又敲登闻鼓了吧。”
心中一股不详的预感,往往老百姓是可以做到逆来顺受的,只要还能活下去,谁都不愿意做什么出格的事情。
旦敲响了登闻鼓,那就是要把天给捅破了。
原本文官大老爷们心中的贤明之君朱标,他们会认为朱标不会去搭理登闻鼓,可朱标没能继位,他会不会搭理登闻鼓,没人可以言说。
但方世玉将登闻鼓从按照南京的规制,放大了两倍,个人是肯定敲不动登闻鼓的,可一旦敲响了登闻鼓,那就是整个北京城都能听见鼓声。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