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换血(第 3/4 页)
甚至这宴会的流程,方世玉都考虑清楚了,全场主要以售卖的形势为主,并且以大明宝钞作为唯一的结算货币。
直接将大明宝钞推广到其他国家去。
让他们用宝钞来买大明的东西,把朝廷的千万宝钞全换成金银等物,贵重物品,然后在以高于大明市场的价格,将售卖给他们的物品,卖给他们。
收回大明宝钞。
朱元璋细细听了后,面色不变,还是那副看傻子的表情盯着方世玉道:“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给他们定价,然后还给他们一定的数量不就完了??
上前扶着朱元璋,方世玉笑了笑道:“那哪能那么干,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贸易,是推行宝钞,而且,我们售卖的货品,就那么多,有数的。”
“他们最终还是回带着一定数量的宝钞,离开大明,这样的话,朝廷的宝钞压力就会骤减。”
“每年举办一次,这样的大型贸易会,让他们绞尽脑汁的得到大明宝钞,将民间的大明宝钞,大量送到境外。”
“民间的宝钞少了,自然而然,宝钞的购买力就会回升。”
方世玉说的很清楚,也很明白,他就是要用其他国家的消费,来削弱大明宝钞的通胀,让宝钞流落海外,成为只能和大明贸易的废纸一张。
最恐怖的是,大明不允许番邦国家直接和民间贸易,只能和朝廷对接,而这价格,自然也就是朝廷说的算,而不是民间说的算。
“你这么看好宝钞吗?”
朱元璋目光凝重道。
“大明统治天下,就靠这个东西了。好好运作几十年,我认为,可以用它来充当军饷,采购一切物资,彻底废除金银的流通!”
方世玉直言说道,如果宝钞得到了军队的全体将官认可,又有朝廷推波助澜,将它变成大明的唯一货币,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现在,显然还不是时候!大明宝钞的多年烂印,烂造,根本就没有标准的超额发行,导致民间大明宝钞的数量节节攀升,没有一丁点的有效控制。
方世玉还是要先弄明白,大明境内到底有多少宝钞,朝廷要多长时间,才能经营起来宝钞的公信力。这一切都是至关重要的,丁点不可马虎。
而在这之外,先把大明宝钞推广到世界上,让大明周边的藩属,帮助大明来抵抗十多年的宝钞滥发造成的通货膨胀,方世玉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朱元璋道:“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应天府的军队及全境的各地边军,地方军,都会给予全力支持!只要你不让这些军将破产就行!”
朱元璋的要求也很简单,军队抓在他手里,他知道军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对于政权的稳定,国家的统一,抵御外辱。
任何势力都可以触碰,包括世家,乡绅,任何阶级,朱元璋杀起来可以毫不手软,但对军队,他一直都是小心翼翼,包括从洪武二十二年开始,一直延续了四年多的军改。
到现在为止,卫所制度也没有完全废弃,逐年招募的兵源也渐渐限制,减弱。
而他只想着稳定两个阶级的利益。
百姓,士兵。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那我就去办了!”
“去吧!”朱元璋语气平淡,没有半点喜怒之情功。
......
庆熙宫。
张美人躺在床榻上,一脸优容的看着走过来的焕玲,挺着个大肚子,行动极为不便,在焕玲的搀扶下,缓缓起身。
“焕玲,你从东宫调过来多久了?”张美人感觉整个人都非常烦闷,后世的话讲,这估计是产期抑郁导致。
毕竟张美人终日被困在这深宫大院,说什么,做什么,都要小心翼翼,甚至连平时喜爱吃的都不被允许,衣食住行,都要被人束缚。
而最倒霉的是,虽然从储秀宫搬到了有门有院的大宫殿,但在这个时期,她直接被软禁了,大门都出不去。
往日在储秀宫,还能去御花园逛一逛,虽然哪里多是朱元璋种植的农作物,番茄,蔬菜,瓜果,更有甚者,朱元璋在御花园种植玉米地,马铃薯,红薯。
当今皇帝,早年穷苦出身,依然秉承着农民意识,种多少,吃多少。
而这就把正直妙龄,看不见男人,挺着肚子,任何事都要被人看管的张美人给愁死了。
让她活下来的唯一信念,就是能生个儿子,母凭子贵,也能在朱元璋的后宫,混个名堂,后半辈子无忧。
焕玲点头道:“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殿下担心娘娘会有不适应,特意让奴婢过来侍奉。如今距离太医院给的产期越来越近了,到时候娘娘若是生个王爷,也好同天雷王殿下的子嗣一并入学!”
张美人也是笑了笑,朱唇轻启道:“一起入学啊,这可是给殿下的子嗣生了个祖宗呢。”
张美人也是从最底层上来的,她能让朱元璋临幸,完全就是巧合,如今在这后宫中,有了属于自己的院子。
如果他能生下皇子,那院子还会再迁,迁到更大的院子去住。
至于生活质量,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焕玲道:“陛下老当益壮,身体强健,如今天下安稳,四海升平,娘娘后半生的好日子就要到了!”
毕竟是跟在方世玉身边时间久了,焕玲从来没想过要从方世玉的宫里找一个自己的位置。
如今她是东宫的主官,负责整个东宫的衣食起居。
虽然还是个仆人,但总比在这深宫大院中,盲目,无力,勾心斗角要好的许多。
“去院子里晒晒太阳吧。”张美人叹息一声,在焕玲的搀扶下,来到了院子中。
二人在院子中走动着,朱元璋的后宫,女眷极多,但真正有权力的,郭宁妃已经老迈,懒得去争抢什么了。
张美人虽有身孕,却并没有发生什么狗血的堕胎事件。
......
时光匆匆。
洪武二十六年,十月初八。
东宫。
方世玉坐在詹事府,看着礼部尚书李原名道:“你要辞官?”
“微臣已老,告老还乡,还望殿下恩准。”李原名直言道,他今年真的是上岁数了,六十多岁的他,虽然坐在礼部的空闲位置上。
但方世玉制定的目标,礼部主管教育问题,肯定是要他来承担许多的。
至于他是否真的想要辞官,还是只是想躲避一下,方世玉望了一眼。还是表现的谦逊道:“你要辞官,应当同陛下说才是,您这个跟我说,我也不好办。”
“我若是允了,岂不是成了我在六部安插自己的人手,培植自己的势力,若是我不允,便是我不懂得尊师重道,让你如此高龄,还为朝廷劳心劳力。”
方世玉摇了摇头,李原名乞骸文书,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批的。
李原名微微一笑,或是真的想明白了,也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直接说破了道:“殿下统御六部,各部官职任免,升迁,裁撤,乞骸,皆是殿下一语而定。陛下无心理政,殿下自可决断,还是莫要给陛下找事情做了。”
李原名说的很明白。
然而,方世玉听得也明白,大家心知肚明,但方世玉却又不能应承下来,只能继续摇头道:“你贵为朝廷二品大员,岂是我能允辞官。”
“这件事情,还是等日后我去见陛下,让陛下来决定吧!”
方世玉抓住不放,拿出朱元璋来压着。
那知李原名开口道:“殿下,老臣乞骸,并非是为一己之私,自从听了殿下所言,老臣茅塞顿开。”
“治国,需要人才,需要更多的人才,更需要年轻人来拼搏,陛下都能让权于懿文太子,能让权于殿下!”
“吾等老臣,半截脖子埋在土里,却还窃据高位,阻挡年轻人为朝廷国家建设奉献,实乃是我等为臣者的耻辱!”
“迟暮朝朝,朝廷需要活力,不应该由年龄过高的人把持大权,这人老了,也就少了敢拼敢闯的冲劲和朝气。”
“长此以往,朝廷定然死气沉沉,日薄西山。老臣临行前,有一公文启上,还望殿下细细斟酌!”
李原名从袖子内拿出了一份公文,缓缓递到了方世玉的面前。
看着蜡封,方世玉心中狐疑道:“所言为何?”
“为天下黎庶,为大明七千万子民,老来迟暮,今才省的,天下,终究是年轻人的天下,微臣不才,请殿下立法。”
李原名言语激切。
然而方世玉却是越听越模糊了,心神凝滞的拿出了信件,翻开一看,目光凝滞,犹豫不决道:“你这......”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