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改变的世界(第 3/3 页)
施范的话音未落,在座的勋臣中就有人忍不住大声喝彩,那些靠着军功封爵的人更是集体起立为施范鼓掌。
原因很简单,施范的一席话,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了。
托罗马使团到来的福,如今的大唐军人们已经知道,在葱岭之外,还有一片远比大唐本土和东西突厥加起来还要广袤的土地。
新世界的大门已经在他们面前开启,可是他们却没有做好准备。
如果继续维持现状,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以,必须要找一个办法,来改变现有的格局,让他们有更大的舞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法家能给他们这些,他们当然会支持对方。
另一方面,诸子百家在听完施范的论述之后却大多都变了脸色,尤其是儒家各派,更是神色剧变。
因为,儒家追求的就是“法先王”。
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夏商周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模板,只要能让天下回到那个时期,那么现有的所有社会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
哪怕是眼下看来最先进的新儒学派,讲的也是“崇古”和“仿古”。
而刚刚施范的一席话,直接从根源上将儒家的路给断了——连夏商周三代都代代革新,不断进步,身为后人,怎么能去学那些夏商周自己都主动淘汰了的东西?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都是法家一家之言,不足为凭。
那么,孔子那些事又该怎么解释?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碰到不同的君主,就献上不同的策略,也就是所谓的“对定公以徕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
连你们的祖师爷自己都在求新求变,你们这些做晚辈的,怎么能如此食古不化,不知变通呢?
这个例子的提出,直接让大部分儒家子弟哑口无言。
赞成施范的观点,那还要不要“法先王”了?
反对施范的观点,那就是和老祖宗孔子唱反调。
矛盾的处境,让除了荀子学派以外所有儒门弟子都不免皱起了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