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施压(第 2/4 页)
但是换到现在,这些话听上去就有点刺耳了。
尤其是最后那句“文之敝,小人以僿”,更是在啪啪打儒家的脸。
僿,有质朴,粗鄙的意思,但大多数时候,它的意思是“虚伪,不诚恳”。
“文之敝,小人以僿”,就是在说宗周的制度,让百姓变的虚伪,只会夸夸其谈。
......
儒家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就已经表明自己遵循的是宗周的道路,皇帝现在居然说周礼虚伪,那不就是在说他们儒生虚伪吗?
李承乾的话音未落,儒生们就齐齐低下了头,没人敢说话。
实际上,儒家发展到现在,早就不止一次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这些缺点。
只不过他们没有去改正这个缺点的动力——假如夸夸其谈就能让学派发展壮大,那为什么要费力不讨好的去改变呢?万一变了以后还不如现在,又该怎么办呢?
就好像当年秦国儒生杜挚在面对商鞅的时候说的那样:“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当然,儒家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他们自身虽然有错,但更多的,却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锅。
中国的统治者,对于老百姓议论国政,大多都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
只要不是恶意诅咒皇帝,或者嚷嚷着要造反,基本上没人追究。
但另一方面,对于士大夫和官员私下讨论国政的处罚,却极为严苛。
一旦说错话,随时有可能被人扣上“妄议国政,图谋不轨”的罪名抓住治罪。
为了监控官员和读书人的行为,统治者甚至破天荒的发明出了“风闻奏事”的制度——连证据都不要了,只靠听来的传说就能抓人,简直不要脸。
既然不能讨论现实,那学术界自然就只能拿理论和古人出来打发时间。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